7月26日,东京奥运会第三个比赛日,乒乓球混合双打决赛结束,中国代表团以四银三铜收官。
女子100米蝶泳,张雨霏憾负0.05秒;男子双人十米跳台,陈艾森/曹缘惜败1.23分;女子55公斤级举重决赛,中国选手廖秋云输掉1公斤;乒乓球混双决赛,刘诗雯/许昕与日本的水谷隼和伊藤美诚战至第七场,无奈输球。
原本较有优势、被颇为看好的比赛项目和选手没有取得预期的成绩。爆冷、憾失、不敌、无缘……这是媒体对于比赛的描述;冲金失败、夺冠失手、梦之队全倒、0金收官……是一些自由评论者对于26日赛果的观点。
媒体或许对赛况已尽到客观描述的责任,但标题带有消极意味的动词更抓人眼球。网友也并非不关注比赛过程,乒乓球混双决赛后,网上关于日本选手猜测、贬斥诸多,但关于规则是否违反、赛程是否公平,相信在场运动员和裁判比观众更专业。
值得一提,赛后名为“无论结果,你们都是中国骄傲”“每一块奖牌都来之不易”的话题冲上热搜,得到众多网民认可。这表明中国媒体和网友愈加正确和积极的金牌观。
从历史的角度看金牌。113年前,我国还未取得举办奥运的资格,但我们企盼金牌;89年前,刘长春只身代表中国参加奥运空手而归,我们渴望金牌;37年前,许海峰一枪实现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辉光乍现;13年前,我们举办奥运,金牌数达到世界第一,举国欢腾,却逐渐陷入对金牌的“魔怔”;16年里约,中国金牌数大幅下滑,舆论哗然;如今,中国队金牌失落,拒绝反感者有之,亦不乏鼓励安慰之声。
金牌的确重要。它是中国运动员优秀的表征,是全国人民的热切期望、是民族自豪和自信的来源,亦是一定程度上国家强大的体现。
但金牌也不重要。如今我国国力增强,政治实力、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我们不必再为奥运会上得几块金牌而揪心。我们应更享受奥运的过程,更接近奥运精神的本真。
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获得成功,奥林匹克精神诞生。奥林匹克精神目的在于促进人类精神发展,以此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意图为教育人,锻炼性格,培养道德,使其达到古希腊人的理想——“美丽、健康”。奥林匹克精神的教育对象不只是参加体育运动的选手,还包括人民大众。运动员取得成绩、呈现优秀、为国争光,观众则了解人类极限、领会体育魅力进而投入健身运动。
我们盼望金牌,那是至高荣誉;我们关注奖牌,那是国家的总体成绩。但比起简单功利的结果,奥运更希望人们铭记精彩的过程、讨论每一个项目的技巧,更沉浸式地感受、理解体育的要义,更真切地领悟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
奥运,从来不是部分人的事。曾经我们狂热地追逐金牌,现在我们意识到金牌大国并不等于体育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应是惠及全体人民的事业,我们发展体育、参与奥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促进全民健身,使更多人自觉自愿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来。只有这样,我们才有理由对国人也对世界说,我们看重荣誉,同样重视参与;我们为奖牌欢呼,也为精神感动。
文/杨鑫媛 (重庆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杨鑫媛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