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为什么我仍要为憾失金牌的“昕雯组合”鼓掌?
2021-07-28 08:40:30 字号:

为什么我仍要为憾失金牌的“昕雯组合”鼓掌?

文/陈庆贵

26日晚,国乒组合许昕、刘诗雯3∶4不敌日本组合水谷隼、伊藤美诚,由许昕、刘诗雯搭档的“昕雯组合” 憾失混双金牌。然而,我仍要为憾失金牌的“昕雯组合”鼓掌。

为什么我仍要为憾失金牌的“昕雯组合”鼓掌?因为《奥林匹克宪章》中“奥林匹克主义的原则”如是表述:“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并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7月20日,国际奥委会表决同意,在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后加入“更团结”。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解释说:“当前,我们更加需要团结一致,这不仅是为了应对新冠疫情,更是为了应对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当今世界彼此依靠,单靠个体已经无法解决这些挑战。因此,我发起提议,为了实现更快、更高、更强,我们需要在一起共同应对,我们需要更团结。”

刘诗雯曾在赛前访谈中说:“这可能是我最后一届奥运会,老天可能就是想让我战胜伤病,以前觉得大满贯才能够成就自己,但这次能参加奥运会已经是对自己最大的肯定。更多精力都放在了打响第一枪的混双。”无论从“昕雯”两位老将本已功成名就的辉煌战绩观照,抑或从他们完全可以选择急流勇退解甲归田享受人生审视;无论从他们背水一战毅然出战东京看,抑或从他们混双项目决赛现场拼杀表现看,他们都尽力了——用担当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用行动践行了奥林匹克格言。他们太值得世人敬重,大应接受看客掌声。

为什么我仍要为憾失金牌的“昕雯组合”鼓掌?因为自人类产生体育以来,强身健体及娱乐精神便自始至终成为其主要功能。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和人类文明演进,人们精神需求愈益逾越物质需求,普遍期盼藉以体育活动参与分享更多精神快乐。人们观看体育比赛尤其是重大赛事时,选手们优美的竞技动作,扣人心弦的临场表现等,都给人们带来视觉盛宴和美的享受,此正是体育竞技带给人们的精神价值。不仅如此,观赏体育竞技比赛,更有助于培养看客勇敢顽强的性格、超越自我的品质、迎接挑战的意志和承担风险的能力,助益于培养人们的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公平观念。毫无疑问,“昕雯组合”不仅自己在赛程中享受到了比赛快乐,宣泄了自己对体育竞技的情愫,而且藉其优美的竞技动作和扣人心弦的视觉审美,传递给观众视觉享受和精神愉悦。面对这些,难道不应该还以他们一点掌声吗?

为什么我仍要为憾失金牌的“昕雯组合”鼓掌?因为竞技规律使然:一方面,世上无有常胜将军。哪怕“昕雯组合”这样被外界誉为当今世界的 “最强组合”“王牌组合”,也不可能一“最”永逸一“王”永驻。他们也是普通人,也会有压力在肩有情绪波动有心理变化有发挥失常,诚如日本组合水谷隼夺冠后说:“中国选手也是人,并不是神。”另一方面,胜败乃败家之常,失败乃成功之母。奥运大幕刚开启,气可鼓不可泄。“昕雯组合”还有后续比赛重任,奥运之旅还没结束。与其他冲击金牌失利的选手一样,他们需要的是调整心态备战下场,需要的是外界理解和鼓励。更何况,运动员摘金固然了不起,争银夺铜一样值得点赞。能站上奥运赛场的每位健儿都不容易,他们都是好样的,都为出征赛场上挥洒了无数艰辛汗水,都为赛场拼搏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甚至牺牲。事实上,“昕雯组合”早已对乒乓球运动功勋卓著,而且此前与对手3次交战中从未败过。在瞬息万变的赛场,一次技术失误一点心理波动,乃至偶遇对手超水平发挥,都有可能导致与金牌失之交臂,这正是竞技体育的残酷之处。从混双双方对垒情形看,彼此实力可谓不相上下难分伯仲。你说,我们要不要给他们一点掌声鼓励呢?

为什么我仍要为憾失金牌的“昕雯组合”鼓掌?因为“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乃事物变化发展规律,竞技体育亦然。自古“拳怕少壮”,31岁的许昕和30岁的刘诗雯,此次面对的是一名对手伊藤美诚只有20岁的组合,对方又是在家门口作战。加之,由于奥运会推迟,刘诗雯因伤病严重接受肘部手术,今年初才恢复系统训练。更重要的是,此前为改变中国乒乓球一家独大局面,让更多人参与此项运动并提高观赏性,国际乒联多次尝试改变规则,令这枚金牌归属悬念陡增。从这个意义上说,实战结果“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两位驰骋赛场的老将,理应得到人们“掌声响起来”的尊重和回报。

为什么我仍要为憾失金牌的“昕雯组合”鼓掌?因为从1988年乒乓球正式加入奥运大家庭以来,此项运动大多时间由中国运动员“统治”。从1988年汉城奥运会至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队赢得8届奥运会32枚奥运金牌中的28枚。本次混双奥运金牌被外界附加太多“人为成色”:得到则是“奥运会历史上首枚乒乓球金牌”;失去则成“2004 年之后丢掉的第一块奥运会金牌”“中国奥运军团中首支未能在首个项目开启夺金模式的梦之队”;抑或承载出征前既定目标和“捍卫属于梦之队荣耀”等意义,客观上势必都让“昕雯组合”“亚历山大”。泰戈尔说过:“鸟儿的翅膀一旦被系上黄金,那么它就永远不能展翅高飞了。”其实,金牌原本只是竞技胜负的纪念证明,除质地自身价值外,并无其他特别价值和附加意义。对冲击金牌而未能如愿的竞技选手,应少一些苛责,多丁点理解。作为大国公民,理应秉持理性金牌观和平常胜负观,进而在观球赏赛中,尽情感受和享用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毕竟,体育本质更多在于享受竞技过程之“意思”,从来不是被过多人为附加的“意义”。作如是观,“昕雯组合”虽败犹荣,当然应得到人们的掌声肯定。

我为什么要为昕雯组合的惜败鼓掌?因为在颁奖台上,许昕会意地轻轻一低头,刘诗雯将奖牌牢牢挂在他的脖子上,那一刻,电视机前不少观众看哭了——他们已赢得广大球迷拥戴和观众敬畏。虽然是枚银牌——东京奥运会混双银牌,但依然很光荣,因为东京奥运会是他们最后一届奥运会,就算是遗憾,他们也因为用心拼过而了无遗憾。赛场上的人生也许结束了,但他们现实人生和未来精彩才刚刚开始。赛后新闻发布会上,许昕坦陈“竞技体育还是看结果”“这个结局整个中国队都接受不了”,刘诗雯多次提及结果“不可接受”,接受采访时更是落泪哭诉:“比赛中一些球没有足够的力量,对不起大家。”不禁想起被称为“永远的伴娘”的牙买加运动员奥蒂,参加过七届奥运会却从未获过金牌,但她不言放弃坚持不懈,50岁仍然奔跑在竞技场上。人们称她为“失利者”而不是失败者,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奥运会提倡的“重在参与、永不放弃、永不气馁、永不低头”的精神。“昕雯组合”身上不也体现了这种精神吗?不也同样应当得到人们的颂扬和掌声吗?

鲁迅先生曾在《最先与最后》中写道:“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让我们不吝掌声,向憾失金牌的“昕雯组合”表达崇高的敬意和真诚的祝福!

来源:红网

作者: 陈庆贵

编辑:刘昱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