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圈存在着这样的现象:青少年粉丝花费巨量的时间与金钱参与打榜应援。数据堆砌成的所谓影响力度量,是部分媒体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塑造的一种指标。微博自身难以摆脱利益驱动的商业属性,不久前微博下线“明星势力榜”就是一个例子。粉丝们无比在意这一类的虚拟指标,为了让自己的爱豆在榜单上居高不下,甚至不惜大量投入。青少年粉丝群体也被卷入这样的浪潮中,难以自拔。未成年人们仿佛集体无意识一样,在这些行为中,理性缺失,放纵不止,难逃世俗巨大惯性的影响。
其实狂热的他们才是受害者。偶像崇拜是一种心灵依附,应援、打榜等群体行为则让人们找到精神归属,似乎这种为了偶像付出时间精力以及财力的行为是一种实在的证明。淳朴善良的人们会像小王子对待他心爱的玫瑰那样不离不弃,但是,过度追星综合征和小王子的呵护有着本质上的不同。青少年粉丝群体被诱导、被欺骗,甚至是在毫无察觉的状态下,被裹挟进了成人世界的量化计算中。用货币价值来量化自己的爱,简单的心灵依附在了复杂的商业世界上,再无暇的思想也会受到冲击。
未成年人在逐利的资本面前是脆弱的,追星时的迷狂状态就是证明。冲动消费打榜应援,无节制也无理性。不单单是消费观,还有青少年正在成型中的三观,也可能会被过度追星的狂潮侵蚀,媒介对于人的涵化作用是实际存在的,心智发展尚未成熟的青年人极易受到影响。很难想象,原本就孱弱的心灵会生成什么样的依附。单纯的青少年,被稔熟于商业思维的人利用,成了饭圈中最茂盛的韭菜。
官方的出手整治与对互联网生态的正本清源,并不是什么矫枉过正的行为,也绝非什么“谈虎色变”的过激反应。而是用积极的介入来实现青少年心灵的去依附。青少年群体不再被不良的偶像所误导,不再被商业资本所蛊惑;爱与崇拜回归自然,而非沦为金钱尺度的依附。爱情绝对不容许那些庸俗的商人附庸风雅,而商业运作也不适宜将爱情作为万能的盾牌,用爱作为自身逐利的劣根作庇护。
爱是一种信仰,而非一种手段。它绝对不会是一种上瘾的心理,它也绝对不是一种无节制的行为。无知引起的盲目崇拜与迷狂状态是不稳定的廉价的,而经过透彻的了解与理解得来的好感是稳固的珍贵的。青少年的心灵需要被保护,青少年也需要正确的启蒙。追星的关键词应该是关心、责任、尊重与了解,而非打榜、应援和疯狂。心灵去依附,就是对于心灵失衡状态的一种挽回,也是启蒙的一种。追星无可厚非,以健全的人格与理性的方式去追星,这才是粉丝所能收获幸福的最好选择。
文/奚琪(华中科技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奚琪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