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网络维权惹争议,莫让质疑抹杀女性群体维权勇气
2021-08-16 19:34:58 字号:

网络维权惹争议,莫让质疑抹杀女性群体维权勇气

青椒.jpg

从陈露8月10日发长文曝光与霍尊9年恋情至今,相关话题依旧热度不减。近日,霍尊通过工作室微博发文称,对自己的不当言行向公众道歉,并宣布告别演艺工作。

从吴亦凡事件到此次霍尊事件,明星艺人“后台”丑闻再次成为公众日常“谈资”,细究之下会发现它们皆存在一个共同点:女性一方最先发声且都以“自爆”的方式在舆论场站稳脚跟,在此种“自爆”维权之下,相关话题一出便引发网友激烈讨论。

但是从网友讨论声中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情绪波动——从质疑到半信半疑式的“让子弹飞一会”再到支持维权。在这其中,关于女性群体何以用一种不体面的方式维权、为何此等“自爆”式维权仍然会遭到网友质疑,以及女性维权之路何以开阔坦荡等声音也不绝于耳。

事实上,这并非第一次针对女性群体网络维权进行讨论。早前,小G娜就曾因为在媒体面前公开讲述她与吴亦凡相识相恋的始末,曝光吴亦凡私生活丑闻,被吴亦凡粉丝和部分网友“网暴”,认为“女方不自重”“一个巴掌拍不响”等。种种案例不仅表明女性群体维权之艰难,也看到互联网“雪花有罪论”一说对于女性群体的“二次伤害”。

可以说,从都美竹状告吴亦凡事件到陈露公开与霍尊九年恋情,诸如此类娱乐圈明星“塌房事件”中,都可以看到女性群体皆选择以一种舆论战的方式进行公开声讨。很显然,这对于女性群体来说,并不“体面”。因为曝光丑闻预示着公开隐私,将个人生活完全暴露在公众之下,必然会引来非议以及遭到明星粉丝的网暴和“人肉搜索”。

但是,这也是一种无奈。女性群体维权之路本就艰难,维权意识淡薄的社会大环境犹存,男强女弱等性别不平等的传统观念更是横跨在女性维权前的一道沟壑。当女性群体遇到性侵、家暴、网络暴力等悲惨经历时,又面临着线下维权耗时费力、渠道不通畅、难进入等困境。于是,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通过网络发声以便获得社会支持,借用互联网发声,以彼之矛,攻彼之盾,这对于女性群体维权来说确实是一条可行之路。

然而,注意力经济时代,“围观效应”日益显著,不少人把炒作、蹭热度、谋上位等思想带进了女性群体维权领域。他们认为女性维权者也和互联网上五花八门的蹭热度行为一样,目的是为了名利。此类论调使得女性维权发声被扣上了“炒作”的帽子,以至于女性群体在通过网络维权时,经常出现质疑和批判的声音,消磨女性群体维权的信心和网友的耐心。

同时,在“雪花有罪论”“完美受害者”等理论和观念的影响下,“吃瓜”群众习惯于以一种上帝视角品头论足,认为丑闻事件中的受害女性也存在自身问题,无法脱离干系。这对于受害者来说,是一种有别于身体伤害的“二次伤害”,即心理层面的再次打击。同时从维权者角度来说,网民的诋毁与侮辱容易阻碍受害者理性维权,弱化维权者的维权信念,这将有损坚持司法公正和崇尚法律威信的社会风气。

因此,作为互联网用户,应拥有一双明辨是非的眼睛,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培养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不被狭隘的传统观念所影响与束缚。莫让质疑之声抹杀女性群体果断维权的勇气,这一点,不仅要体现于支持女性群体果断维权方面,也应是互联网网民对待所有公共事件应该秉持的基本态度。

说到底,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和社会思想观念的进步,我们应当积极看待女性群体为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伤害,勇于通过网络果断发声、公开维权的行为。无论是通过线下司法手段提出诉讼,还是线上互联网平台制造舆论,这都是女性群体在积极地改变维权困难现状,提高女性社会地位与竞争力,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所做出的努力。

文/陈海明 (西南政法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陈海明

编辑:刘昱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