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尚久
8月26日下午,合肥市委组织部召开全市选派退出领导岗位干部到村任职工作座谈会。座谈会后,45名退出领导岗位干部,将奔赴合肥45个村(非全省统一选派的130个村)任职,担任第一书记。(8月28日《合肥日报》)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经过8年接续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当前一幅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战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美丽新画卷徐徐铺陈开来,期待全国人民浓墨重彩绘就。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推进乡村振兴是一场硬仗,其深度、广度和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如何做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完美接力,绝不是简单的“输血”,帮助其增强“造血”功能才是治本之策。随着推进乡村振兴的大幕拉开,旅游休闲、特色农产品加工、电商、快件等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田间地头逐步孕育生长,但却面临“水土不服”的尴尬局面。有的农民朋友感觉“知识被掏空”,亟待加紧补上乡村缺文化、缺知识、缺技术的短板,加快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专家队伍,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翅膀、注入内生动力。
驻村第一书记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领路人”,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带头人”。今年5月,中办印发《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指出:“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主要从省市县机关优秀干部、年轻干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优秀人员和以往因年龄原因从领导岗位上调整下来、尚未退休的干部中选派。”近期,合肥市首吃“螃蟹”,一次性选派45名退出领导岗位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任期三年。这批“老同志”通过层层把关、优中选优确定,他们来自市直单位、县(市)和乡镇,既有在岗的,也有退休的,经过长期在领导岗位上历练,具有熟悉政策、了解市场、擅长管理、善于协调等诸多方面的优势,必将在推动城乡间市场、资金、信息、技术、管理和理念等方面密切联动、深度融合上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助力乡村振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被选派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老同志”,曾经都是领导干部,组织委以乡村振兴重任,既是认可,更是考验。推进乡村振兴是一片广阔的大舞台,“老同志”要认清自己肩负的光荣使命,既不能躺在过去功劳簿上睡大觉,也不能以官自居,更不能把乡村当成养老赋闲之地,应尽快转变角色、融入乡村,与农民交朋友、拜农民为师,多深入田间地头、院坝村落了解实情,重点围绕强组织、兴产业、优治理、促振兴等方面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共谋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思路新对策,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发挥余热、建功立业,真正做到“退岗”不“褪色”,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选派的“老同志”年龄较大、任期时间较长,加之农村条件艰苦,各级组织部门要主动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必要的保障,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要把乡村振兴作为培养锻炼、考察识别干部的广阔舞台,大力培树先进典型,特别是对工作成绩突出、尚未到达退休时间的“老同志”要不唯年龄,不拘一格降人才,在职务职级提任上予以倾斜,充分调动他们投身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来源:红网
作者:苏尚久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