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都大伟
著名记者沃尔特·李普曼曾在他的70岁宴会上这样归纳记者工作:“我们以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的探求为己任,我们去推敲、去归纳、去想象和推测内部正在发生什么事情。”仅就采写工作而言,一名追求极致的记者,需要同时具备三种职业的思维——翻译的思维、裁缝的思维和导演的思维。
记者采写时应具备的第一种思维是翻译思维。
当然,记者的“翻译”,并非指跨语种的转换,而是指对具体事件描述的语境转换。语境学和语境主义给我们的启示在于,无论是口头话语还是书面文字,信息输入者和输出者总会出现某种程度上的理解错位。而中文的博大精深和丰富语料更让其有过之而无不及——即便是同一件事情,有着不同语言习惯的受访对象用有差异的辞藻来描述,可能都会出现谬以千里的结果。一名受过专业训练的记者,必须懂得扮演一个“翻译器”的角色,在受访对象呈现出的语境体系与自己写稿时预计采用的语境体系出现偏差时,要及时校正航标,通过各种方法转回正轨。
使采访转回正轨、保持语境体系的方法有很多。在采访前,记者应做足受访对象的功课,凭借文献搜集能力倾力了解背景信息,对背景信息中的困惑点要及时标注,以在采访中能够高效提问。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可以通过两个具体手段来引导受访对象的语境体系:一方面可以追问细节,常人在聊天谈话时习惯用大而宽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事情,此时就需要让对方回答这个形容词背后隐含的客观细节——如对方表示“困惑”,那困惑的点在哪里?如对方表示“艰辛”,那让其感到艰辛的一桩桩一件件事情是什么?另一方面可以让对方就地进行场景还原,可以通过让对方以故事复述、现场表演的形式来实现。这两方面技巧都会起到细化语料颗粒度的作用。
当然,还有一个校正语境的小技巧:如果不确定对方提供的答案是否肯定,如果担心双方语境存在误差,记者可以重复一遍采访对象所说的话,让对方给一个“嗯,对”的肯定答案,通过这种双保险,来确保记者所理解的事物和受访对象所说的事物是一致的。
记者采写时应具备的第二种思维是裁缝思维。
采写如织衣,采访即搜集布料,撰写即化步成衣。“天衣无缝”的采访是不存在的,因为采访时可能会搜集到海量布料,但在制衣阶段,只会挑选其中可用的布料。为了尽可能地减少“边角料”的浪费,提高采访的信息利用率就变得极为关键。优秀记者应牢记“以终为始”,在开始就要明确采访目的,并将这一目的通过双方预先沟通、中间人预先沟通、采访时首先陈述来由等方式传达给受访对象。这一点相当重要,实际上,受访对象如果没有明确感知到你的采访意图,很有可能会直接拒绝记者的采访邀约。
说到这里,可以顺便谈谈另一个话题:当出现对象拒绝受访的可能性时,记者该怎么做呢?
最直接的方法当然是更换对象,如果是为了报道某一项目或某一活动,可以把受访对象换成项目组的另一个核心成员,或某个活动的另一个组织者;更换采访时间也是经常使用的方法,如果受访对象是职场人士,可以约在下午四五点钟访谈,此时一天的工作可能已经完成,整个人可能处于一种轻松悠闲的下午茶状态,但离下班时间又比较早,约在这个时间去交谈,被拒的几率不大;当然,也可以更换采访地点,如果是做团队故事专访或人物专访,可以约个聚餐或下午茶,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邀请对方。此外,如果受访对象是由某一中间人推荐而来,记者在邀约时可以提到中间人,于无形中向对方施压。
说回裁缝思维,为了“节省布料”,让受访对象提供的信息最大化地用在最后那件“衣服”上,记者还要注意所问问题的准确性。在明确文章的体裁、类型、框架、主逻辑和发布平台的前提下,记者要通过列采访提纲来使提问标靶更加精准。新手记者可以根据STAR原则和5W1H原则列一份含5—10个问题的采访提纲。记者如果是作深度调查和专业报道(例如经济记者和法律记者),应多罗列深度问题,多挖精确数字和特定概念;如果是做人物专访和故事性报道,应多问“短平快”的问题,也可以通过问题挖掘生动情节和矛盾冲突。不过要牢记一点:许多采访存在不确定性,千万不能被采访提纲约束。如果对受访对象早已有过充分了解甚至彼此相识,不列采访提纲也是可以的。
记者采写时应具备的第三种思维是导演思维。
导演者,演绎、表达和呈现内容之职业是也,这其实是最见文字功力和艺术细胞的环节。一个好的记者,可以在完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将原本平淡无奇的采访打造成一件熠熠生辉的艺术品,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其良好的导演思维。
记者的导演思维是什么?
在严格尊重事实的基础上,于文章中使用蒙太奇手法,将受访对象的陈述进行剪接编排,利用前后呼应、对比联想、悬念暗示的手法,使内容产生连贯起伏、高潮迭起的效果,这属于记者的导演思维;捕捉到受访对象无意间陈述的某一“高光时刻”,着墨对之进行慢镜头特写,甚至以适度的情节演绎和现场还原,这属于记者的导演思维;像各类戏剧小说和TED演讲那样,于中途制造矛盾冲突,然后笔峰一转又阐发化险为夷的过程,这也属于记者的导演思维。
当然,记者要培养导演思维也并非易事。为了能让最后的终稿更像手工雕琢的艺术品,而非流水线制造的工业品,记者在采访中和采访后都要下足功夫。在采访中,除了前述提及的追问细节外,记者还要做到“问题切割”,切忌问宽泛的大问题,让受访对象不止从何答起,前期所列的采访提纲要做到具体而微,提纲前半部分可以多列一些细小的事实性问题(文献搜集查不到的),后半部分可以多列有关受访对象具体心理感受和具体主观评价的问题。经验丰富、水平较高的记者,在作深度调查时,可以适当提高问题的“锐度”,如对受访对象的事实陈述提出个人的质疑,这样不仅可以挖掘到不为人知的东西,也能够在这个信息过载时代吸引更多读者的兴趣。
当然,翻译也好,裁缝也好,导演也好,这些都是形而下的“术”的范畴,记者在拥抱这三重思维的同时,更要牢记“道”——不忘操守,小心求证,尊重证据,全面观察。以成人达己的心态,辅之以上述三种思维,其实就已经迈出了成为优秀记者的第一步。当然,即便不做记者,基于采写工作也已经成为许多大型工作单位的内部常态化工作,进行上述三种思维的培养,对各行各业从业者的职场发展也是有好处的。
来源:红网
作者:都大伟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