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地摊月老”明码标价,该警惕盲盒交友的线下化
2021-09-28 20:32:06 字号:

“地摊月老”明码标价,该警惕盲盒交友的线下化

青椒.jpg

近日,南宁三街两巷和百益上河城开始出现多个“地摊月老”。自从长沙一名大学生化身“一元月老”在网络上走红,全国不同城市也纷纷出现了多家“月老办事处”,通过线上以及线下的方式进行经营。“月老们”通常明码标价,顾客投递一个信息需要支付一元或两元,拿走一个信息也需要支付相应的金额,通常成本低廉。

从以前的包办婚姻,到自由恋爱后按部就班的相亲恋爱,再到近几年网络交友的繁荣,新一代的交友恋爱方式正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变得自由开放起来。而近日出现的“地摊月老”“盲盒交友”,其实同样也是年轻一代恋爱观和交友观开放、自由的表现,与网络交友其实殊途同归,只是一个年轻人定向扩大社交范围的渠道。大多数参与者其实并没有抱着一定要脱单的心态,更多的还是“佛系”交友,追求“开盲盒”的刺激感和新鲜感,感受不受大数据影响的“缘分”。而一些父母也为自己的儿女投递信息,可以看出是家长辈相亲观念与新一辈“缘分交友”观念的冲击与结合。

笔者认为,从本质上而言,“盲盒交友”与网络交友是相同的,都是在交友双方互不相识的前提下,随机建立联系关系,进而进行沟通交流的一系列行为。在互联网广泛普及,成为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因素的前提下,“盲盒交友”充当的角色目前也仅仅只是“选择对象”的任务。在一方或双方从线下“月老”得到联系方式后,最终也会转化为网络交友。因此,“盲盒交友”“地摊月老”实际上也是网络交友的一种延伸,只是由于“地摊月老”是线下进行的特点,交友双方通常在地域距离上会更短一些,通常投取双方大多都是同城,且目的性更统一。

参与者通常都抱有交友或脱单的目的,甚至会设定一些条件。相比在互联网中“大海捞针”式交友,参与者在拿到信息的第一时间就可以判断对方与自己的目的、筛选条件是否相同。相较于网络显著的虚拟性而言,“盲盒交友”抽取的信息虽然也具备虚假的可能,但有了现场投递时“月老”的初步监督和审核,现实性和真实性相对而言还是较高的。不少“月老”也考虑到了参与者对信息安全的顾虑,开设了客服为参与者进行初步把关和后期反馈。因此,在自愿的前提下,“盲盒交友”的安全性和真实性还是有一定的保障的。

但是,盲投盲取信息毕竟涉及到个人信息的交换,不管是对于参与者还是对于组织者而言都有一定的风险。相亲参加者在自愿原则下花钱向月老们提供个人信息,属于对自己民事权利的处分,不涉及侵犯他人隐私或者非法窃取他人信息的问题。但是由于个人组织的不正规性,“月老们”也难以完全确认参与者的身份和目的,同时也无权对他人进行处置,因而只能起到辅助管理的作用。

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如果活动组织者是出于其他目的,违法国家的有关规定,将获取的相亲参与者的个人信息出售或提供给他人,就涉嫌违法。因此,在参与此类活动时,参与者们依旧需要谨慎选择,在真诚交友的同时也要提高警惕,保护自身安全。

文/庞筠涛 (广西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庞筠涛

编辑:刘昱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