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江西鹰潭一男子使用“反广场舞神器”,让居民楼下的音响停止工作。29日,某商家告诉澎湃新闻,该产品能对部分音箱造成干扰,使其无法正常工作,远距离使用“就不会被发现”。同时,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许多店铺在网络中售卖该产品,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9月30日 澎湃新闻)
饱受广场舞“折磨”者忍无可忍,最终选择使用干扰音响的“反广场舞神器”来维权。在这种令人哭笑不得的现象背后,是广场舞乱象通过正规渠道迟迟得不到有效治理的现实困境。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推广,国民的健身意识不断增强,健身方式日趋多元。其中,广场舞成为满足国民健身需求的重要方式,同时也由于广场舞人群基数大、噪音高等特点,很容易对周边居民造成困扰。备考考生反映广场舞打扰学习、社区居民反映广场舞影响休息……广场舞问题由来已久,广场舞扰民现象屡见不鲜,但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有关广场舞的讨论已经持续了很多年,问题的焦点在于如何实现体育健身权与居民安居权的平衡。我们也听到很多人关于扩大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开辟专门文娱场所的呼声,有关部门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实际的治理效果好不好呢?
答案是否定的。“反广场舞神器”的出世,本身就是对现状的控诉,是对治理效果收效甚微的现实困境的侧面写照。我们可以看到,“神器”的使用其实也是以“以害止害、以暴治暴”的形式来制止广场舞对自己的“侵害”,这种方式自然不值得提倡。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神器”的购买者会询问商家“使用这种产品会不会被发现”,这说明使用者本身也能意识到这种做法是不正确、不合理的。购买者选择“铤而走险”,从某种程度来讲,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试问如果有更加妥善而有效的解决方式,能保障他们的正常生活不受广场舞干扰,他们又何须出此下策?
关于广场舞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还是要从硬性法律层面加以规范,加快立法步伐,加强执法力度。依靠广场舞参与者提高公德意识、自觉规范行为,显然很难在短时间内广泛奏效。面对现有的广场舞纠纷,大多数受害者往往首先选择向社区或者有关部门投诉。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管理者或者执法部门时常因为具体处罚措施缺少明确规定而只能采用劝阻手段。再加上广场舞一般规模较大,出于“法不责众”的习惯思维,被劝阻者时常依仗“人多势众”,拒不听劝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管理难度和阻力甚大。
我们看到治理难度大的客观原因,但有关部门仍要发挥强大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迎难而上。治理广场舞乱象,不能靠“神器”出手。有关部门加快立法步伐,增强执法力度,提高治理效率,才是解决问题的应有之义。当合法合理的治理方式奏效,所谓的“反广场舞神器”自然也就销声匿迹了。
文/温婧如(苏州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温婧如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