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2021年10月2日,湖南卫视数字主持人小漾登上热搜,这是湖南卫视首位数字主持人。但AI虚拟人物可不是第一次见了,就在前不久,清华首个AI虚拟学生正面亮相也曾引起了人们的讨论。她边弹吉他边唱歌,和真人几乎没什么区别,网友都惊呼:太像了,傻傻分不清。
事实上,虚拟技术在中国已经流行了一段时间。上海禾念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曾在2012年就推出了一位虚拟歌手——洛天依,它也是国内最早实现盈利的虚拟歌手,是世界首位中文虚拟歌手。而且很巧的是,她也曾登上过湖南卫视,2017年,洛天依和演员马可在湖南卫视跨年演唱会上表演了《追光使者》。但由于技术有限,加上直播的方式,洛天依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地出现在现场,也就是说,在现场的观众和演员是看不到洛天依的,只有加载了虚拟人物技术的几个镜头里才能看见她的身影。而到了2020年,洛天依首次直播带货,1个小时的时间就吸引了近270万人,200万人进行打赏互动,足以可见其影响力。
而这次的清华大学AI虚拟同学的亮相和湖南卫视数字主持人的出现,又一次引发了人们关于AI虚拟人物技术的关注。近年来,中国的AI技术发展迅猛,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报告称:中国AI论文引用率在2020年首超美国,“人工智能的主导权很可能被中国夺走!”
诚然,中国虚拟技术的飞速发展,AI虚拟人物的不断亮相,展现了中国在科学技术、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卓越成就。但是每一种技术都存在着两面性,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问题也开始被人们关注讨论。
首先,人工智能的情感问题。无论虚拟人物如何人性化,但作为数据、程序、代码合成的产物,它要如何和人类产生共情?以主持人为例,这是一项与人沟通的职业,不是机械的台本阅读机器。它要如何更好地互动?面对危机事件,它该如何解决?然后这又回到了一个老问题:出现危机时,它会拯救人类还是冷眼旁观?它会遵从人类利益至上的原则还是背后的程序代码至上?
其次,假设这些虚拟人物真的可以共情,出现自己的思考,拥有自己的情感,如何将其与人类区分?“人”的含义是否要重新改写?关于它的法律问题该如何判决?很久之前,人们预言机器人的发展时,最担心的问题就是,如果有一天机器人的“智商”超过了人类,我们该如何自处?大部分人工智能背后有足够完美的各种程序设定,在不断地深度学习过程中,它们会变得越发智能。一旦机器产生了自己的思考,脱离了人的控制,又该如何应对?
第三,人工智能、AI虚拟人物技术最后的落脚点将会在哪里?如今我们清晰可见的是,AI虚拟人物技术始终在娱乐领域徘徊,如何让这项技术不仅仅停留在娱乐领域,而是更好地惠及大众,是下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我们不可否认,AI虚拟等技术为我们带来了许多新鲜感和成就感,AI虚拟等技术的创新是我们技术不断进步的见证,是我们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见证。但是这个行业目前正处于新生阶段,它需要规则来进行整治,我们也期待着新的法律来规范这个行业。虚拟人物的不断出现会激起人们好奇,但如果不断地以新奇的名义滥用虚拟人物,那就需要引起我们的警惕。我们期待这个行业能更好地发展。
文/赵学玉(湘潭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赵学玉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