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近日,一首据称是唐朝杜甫所作的《暮年》在多个网络平台走红,其中尤以短视频平台为甚,转赞评高达几十万。四川杜甫研究中心专家“打假”称,从诗歌形式、内容、标题多方面看,该诗都完全与杜甫无关。
伪诗作“碰瓷”走红背后,首当其冲是部分网络平台博主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打着“诗意人生”“文学品读”的旗号,假借古人之名博今之流量。但根治网络伪文学泛滥的现象不能只依赖平台整治,更应该思考的是,《暮年》一诗从行文、用词到意境都弥漫着强烈的现代气息,与杜甫晚年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相去甚远,技巧拙劣的“碰瓷诗”为何会颇有受众,甚至被奉为“国学经典”?
一方面,不可否认,我国民众的文化素养水平仍有待提高。随着媒介下沉的深入,网络内容受众面愈发广阔,2021年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近10亿,其中初中学历占比最高,大学本科及以上不足一成。因此,大部分网民仅闻杜甫其人,对他的诗作风格并未深入了解,对名人的盲目崇拜加上和“诗圣”拥有同一种心境的“遥远的共情感”,让人沉醉于吟风弄月之中,忘了思辨与考证这样的句子是否可能是那位晚年忧国忧民、笔力苍郁遒劲的诗人所作。
另一方面,媒介变革改变了大众思考和表达的方式,公共话语特征呈现出肤浅、碎化的倾向。短视频平台成为伪文学泛滥的“重灾区”,正是利用了受众追求即时性满足的心理。“云卷云舒听雨声,星密星稀赏月影”“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这类词句一来并无艰深难懂的文学典故,情感表达直白易懂,不用进行过多思考和逻辑推理;二来在短视频中诗文朗诵配以古色古香的画面和配乐,视觉和听觉加持下,即便词句内涵不堪深究,也能短时间内调动感官获得“诗意”的体验。诚然,《暮年》一诗中所传达的惬意自在的生活状态确实让人心生向往,但其既无唐诗对仗工整,也缺乏音韵格律,伪文学浅白的吟咏和廉价的美感并不能真正提升大众审美,长此以往,反而会让优秀的经典文学更加边缘化。
近年来,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处于不断上升的态势,河南卫视《唐宫夜宴》的破圈、李子柒视频的走红,全国各地文艺展览数量持续增加,都体现了大众对精神文明的追求。然而在文化素养不足和受众心理变迁的双重因素作用下,经不起推敲的伪文学一直颇有市场。根治这一乱象,打击借“伪文学”博取流量的内容发布者只能治“标”,而“本”则在于如何使得“真文学”传播适应大众“短平快”的信息接受心理。当前传统文学在守正创新方面仍有短板,古典文学时有艰深晦涩之语,所含典故也需注释讲解,缺乏新颖鲜活、有趣有味的网络作品。民众对传统文学的需求与适合新媒体平台传播的优质内容供需之间不相匹配的矛盾愈发凸显。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呼唤经典文学回归的时代,根治网络伪文学泛滥,防止文化市场“劣币”驱逐“良币”,除了整治平台打击“劣币”,更应当创新文化内容传播形式,让经典“活起来”。只有源源不断生产出更多适应当下受众心理、具有积极引导效用的“良币”,才能提升大众的文化鉴赏能力,让其拥有判别“劣币”和“良币”的能力,而这需要文化部门和相关内容生产者秉持久久为功的态度长久地耕耘。
文/欧慧晶(山东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欧慧晶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