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据澎湃新闻报道,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建国,被曝利用自己和实验室团队的科研成果,供儿子获奖升学。据悉,刘建国之子凭借发明“便捷式雾霾污染气体快速识别和检测装置”获多个省级、国家级奖项,并因此被合肥重点高中一六八中学录取。而记者发现,其子的几项发明在名称、工作原理上都与刘建国负责的科研成果高度一致。
“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是为了培养青少年的科研兴趣,不应成为某些人子女求学的敲门砖,科研更不能成为一些人的后花园,”网友在底下评论。不可否认,父母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从事科研工作的家长指导孩子进行科研活动,本来也无可厚非。但是,父子俩的发明成果高度近似,这就远远超出了“影响”或“指导”的范畴了。暂且不论这件事中儿子的升学是否与父亲的研究成果有关,但学术“拼爹”这件事是无疑是可耻的。
我们可以理解父母的爱子心切,也认同优秀的父母能教育出早慧儿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允许这样“用大人的能力,来参与小孩子的竞争,以专业的知识来碾压普通人的知识”。对孩子而言,这不是关爱而是溺爱。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尚不能分辨黑白是非,父母的所作所为会影响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科研既是传承也是创新,传承是建立在既往研究上的,创新是建立在个人思考上的,所得成果也是辛苦努力的结果,而不是简单挂名、简单复制粘贴。学术“拼爹”会让孩子认为自己所得轻而易举,让他们知道了不劳而获。这不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养成,对其成长更是不利的。
此外,如果将一个团队的成果由一个人掌握、随意使用,是一种欠妥当的行为,也是对其他成员的伤害。科学研究是一项严谨且严肃的事业,不是过家家分蛋糕,跟谁关系好就给谁多分一块。将父亲的研究成果作为孩子的竞赛成果与成绩、升学等实际利益联系在一起,也严重伤害了教育公平。这些不公平或大或小会影响一个学子的未来,从根本意义上讲,这不仅仅是社会底层的个人问题,而是涉及到国家和社会健康发展的问题,涉及到社会不公平的问题。
“在一个不公平的时代里,没有任何人是绝对的赢家。”这场学术“拼爹”事件中,各方参与者皆有责任。社会只有把“谁破坏社会公平,谁就将为之付出惨重代价”的信念深植于每个人的心中,严格压实各个升学环节,健全多元、透明的监督体系,将监督关口前移、下沉,不断整改,不断强化制约与监督,让所有行为在阳光下运行,从源头上避免黑幕的发生,给社会公平一个实际的交代,学术“拼爹”才能得到切实消除。
文/罗立婷(广西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罗立婷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