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视频系红网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那一年秋天,同龄人都在新学校上学,过得让人兴奋、让我充满想象和向往的中学生活;可我,只能在家里放牛。……直到今天,除去在香港的两年,我在北大整整生活了8年。期间,欢乐多于泪水,幸福多于痛苦。但是,一想到家里的情况,忍不住还是很痛苦……”
这篇走红网络的《一个放牛娃的博士论文后记》来自肖清和的博士论文《“天会”与“吾党”:明末清初天主教徒群体之形成与交往研究(1580-1722)》,简单质朴的文字令不少网友高呼“我破防了”“我的眼泪不值钱”。
我们缘何破防呢?原因有很多。首先肖清和文中那个隐忍、坚强的母亲形象不正是大多数母亲的缩影吗?那些对母亲的深情和感恩,还有尚不能报答的愧疚,让在外求学的我们狠狠地共情。
再者,在绝境里盛开出的花更让人动容。肖清和长于落后乡村,遭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苦难。但他始终不回避苦难,更不歌颂苦难,他超然于苦难之外,在苦难中奋进,在苦难中成长。而封闭村庄里也并非只有困苦和窘迫,还有周围人的善意与温暖,这些星星点点的善意不断累聚,才成就了如今的肖清和。我们都希望在黑暗中也能有微光照耀,但不是谁都能靠着这束微光走出黑暗,无疑,肖清和做到了。从他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人在困境中爆发出的蓬勃生命力,看到了生而为人的质朴善良,点滴温暖汇成汪洋,闪现出人性的光。
肖清和在他的论文后记中,完全将他的心剖出来了,赤忱地摆在我的面前,而这也是肖清和的论文后记能够走红网络的根本原因。我们都说“学术圈”,学术研究因为其深度性和专业性,在普通人和学者之间构筑起了厚厚的高墙,“严肃”“正经”“理性”成为大多数学者的标签,墙外的普通人凭着刻板印象认为学者都是高高在上又遥不可及的,他们不敢触碰也不愿触碰。而肖清和的论文后记则狠狠地击碎了这一层隔膜,用质朴而简单的文字赤裸裸地向大众展现了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感激和悔憾。每个人都与他深深地共情,产生灵魂的共振和共鸣,于是,高墙坍塌了,壁垒消失了,我们的心底防线也瓦解了。
众所周知,学术是极其严谨的,层层推理,逻辑严密,论文正文更是需要斟酌词句,规范言辞,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李连江曾提出“在学术界谋生存”这一说法,不可否认,近几年来,不少学者苦于论文发表而在一行行严密的文字中渐渐迷失,速度和质量成了最主要的追求,然而,论文的后记与致谢却让这些学者从做学问的紧张心态中跳脱出来,留给他们一隅小小的抒发情感的空间,这是理性过后的究极浪漫,是严谨学术中最柔软的宣泄,是谋生存的学术人最真挚的表达和抒发。
正如肖清和博客中所言“用功深者,其收名远也;若皆与世晨读,不自树立,虽不为当时所怪,亦必无后世之传也。”他的论文后记走红绝非偶然,感谢还有后记,感谢还有致谢,感谢还有学术人“板凳坐冷十年”的坚持与赤忱。
作者:陈杭钰、邓雯婷、吴昱璇
学校:长安大学
指导老师:苏蕾
来源:红网
作者:陈杭钰、邓雯婷、吴昱璇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