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奇
近日,市民牛先生打进新闻热线称,疫情当下,西安养老院实行封闭管理,部分失能老人利用养老保险APP领取养老、高龄补贴认证时十分麻烦。市民秦先生也表示:“我父亲的认证需要3个人来协助完成,一个人在身后支撑他的身体,一个人拍照,一个人不能出现在手机镜头中,但得帮助他完成相关‘眨眼’‘转脖子’等动作。”(4月6日 《华商报》)
虽然,我们常说数字技术赋能“银发族”,可实际上数字技术的传播和运用有其局限性。在上述新闻中,部分西安市民遇到的养老保险APP认证难题,便属于典型的“数字鸿沟”。对健全人士来说,眨眼、摇头、张嘴十分简单,可对失能老人来说,却“难如登天”。如何让失能老人“躺着”完成认证,俨然成了阻碍他们畅游网络空间的“最后一公里”。
辨证来看,数字认证自有其优势,毕竟相对于带老人到业务大厅,或者等待业务人员上门服务,在养老院或家中,利用手机自助完成认证,必定便捷和安全许多。现今遇到的问题,表面上看是认证功能还不够便捷,深层次看则是通用型的认证服务无法适应特殊人群。
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将“保障居家老年人基本服务需要”列为“重点任务”之一。高龄、空巢、失能、留守等群体亦在重点保障范畴。带领老年人群体跨越数字鸿沟,就得有的放矢、对症下药,针对不同老人的特殊需求,提供专项认证服务。
例如,针对高龄老人、失能老人等等特殊人群,开通专项线上认证通道,工作人员可以利用APP远程视频对话,并录屏留底。在此基础上,开发识别性更强的AI认证服务,根据以往录屏视频内容,实现“人工识别+智能识别”双向判断,确保受限环境下的“人证匹配”,让特殊人群少花一点时间,少跑一点路。
其实,同样的认证难题并不局限于失能老年人。年轻一些残障人士,也有可能遇到相同的难题。
在线上认证大幅推广的情况下,技术上的开放应当兼具特殊需求,这既是技术升级的表现,也是体现温暖的表现。
来源:红网
作者:严奇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