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凡 (石河子大学)
5月31日晚,陕西服装工程学院毕业生服装设计展演在学校体育馆举办。展演共选出44个系列,99套作品。作品融合了大量的中国文化元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工艺,水墨、兵马俑、山海经、三星堆、少数民族等元素以及陕西秦绣、陕南挑花、草木染、陕西皮影等工艺,这些元素与现代服装相结合让人眼前一亮。(6月2日《陕视新闻》)
近年来,随着社会文化自觉的不断增强,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非遗”迎来了“浴火重生”的机会,逐渐摆脱传承困境走上新的康庄大道。而想让人家看到怎样的非遗,以何种形式来更好地传递非遗文化,是非遗传承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就像此次融合非遗传统进现代服装的毕业设计展,以崭新的传承方式拥抱日新月异的时代,给非遗传统的传承打了一个很好的样板。
不可否认,新媒体时代,非遗传承面临着些许困境,比如“非遗技艺耗时较长”“非遗文化推广不足”“非遗传承受众面较窄”等。但就目前情况而言,非遗文化传承的最大问题是难以进入大众视野:人们看不见,生活中还能接触到的更是凤毛麟角。很多时候,非遗文化的传承是在一定范围的圈子里发酵的,并没有面向大众。人们接触不到,自然难以持续关注。所以,“酒香也怕巷子深”,良好的传播途径和恰当的传播方法是非遗出圈的前提条件。
早在今年年初,张艺谋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就将各种非遗元素与现代科技结合,以独有的“中国浪漫”向全世界人民问好。从“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到独具气韵的“中国篆刻”,从秀丽华美的“中国剪纸”到迎客松矗立鸟巢,非遗文化在新旧交替之间,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之下,焕发新的活力。
只有放开“思维缰绳”,才能做好非遗文化的“代言人”——既需要有坐“冷板凳”的恒心,也需要有拥抱时代的勇气。很多时候,“非遗”不是冰冷的书面符号,也不是抽象的文化形象,而是有真情实感、有血有肉的视听盛宴。为了让更多人接触到京剧,京剧演员王佩瑜在短视频平台发起“我要笑出国粹范”的活动,收获2000万次观看;为了让非遗指画被大众熟知,指画创作者阿琨发起“谁说国画不抖音”的挑战赛,累计上传5.8万条视频作品,总播放量达17.1亿。这一场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打通了非遗传承的“任督二脉”,也架起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桥梁。
在提倡文化自信的今天,年轻一代要接过非遗传承的火把,借助新时代的东风开拓创新,创作出有温度、有深度的作品。只要能放开“思维缰绳”,借助多元的表达方式和创新的活动形式,中国非遗文化的故事就能一直续写,生生不息。
来源:红网
作者:肖凡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