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水科(西京学院副教授)
最近,媒体常提及到一个词——“社会安全感”。社会安全感并不是一种统计学意义上的严密计算,而是老百姓心中对于社会安全的朴素的认知和感受。这种感受只是一种整体印象,并不能作为衡量社会安全感的唯一标准。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近日媒体报道的多起事关妇女儿童的暴力和涉黑事件,还是社交媒体流露出来的不安情绪,都在提醒我们,“社会安全感”亟待强力维护。
任何社会,出现几起恶性暴力事件在所难免,大多也只会成为媒体报道的故事,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大多数民众面对这些偶然事件,会有理性的判断和切合实际的认知。但近期的一些新闻,开始让不少民众不安起来。比如当穿戴规矩的女性在深夜吃烧烤时遭到凶徒丧心病狂的挑衅与殴打,当正常回家的母女突然被强行拖入房间实施袭击和性侵,当正常上学的大学生被道德败坏之人骚扰和猥亵,当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在街头被一伙恶人殴打……
为什么这些偶然的极端事件会威胁到民众的“社会安全感”?第一,社交媒体和自媒体有渲染情绪的功能。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发布传视频和文字,一方面曝光恶性事件倒逼政府解决,另一方面这些恶性事件在传播和扩散的过程中被放大、发酵,进一步加深不安全感。第二,对犯罪者的惩罚不及时,惩罚力度不够,有些犯罪者甚至通过保护伞免于刑罚。而民众面对逍遥法外、肆无忌惮的犯罪者,容易产生心理阴影,陷入无限的恐惧和不安中。第三,面对伤害性如此之大的犯罪,民众往往感到无能为力。
不管什么原因,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秩序是不容扰乱的,社会安全感的底线是要坚决维护的。一方面,社交媒体对恶性事件的曝光值得肯定,很多事通过曝光得到了解决。当民众团结起来,共同谴责,也会让不法之徒有所收敛和忌惮。另一方面,法律的强力作为也必须跟上。执法和司法部门的力量和威严正体现在这样的案件处理中,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交媒体曝出的那些身边小案,更需要办好,让坏人得到惩罚,让百姓通过身边个案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义,让司法的尊严得到维护。
社会的安全感,不但体现在国家的政策和文件里,更体现在老百姓的心里。我国领导人常讲,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强调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强力维护社会的安全感,就是人民的呼唤,就是民意。强力打击事关妇女、儿童、老年人的暴力、涉黑涉恶犯罪,就是对人民的安全感负责。
来源:红网
作者:樊水科
编辑:吴雨林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