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水科
近日,三集乡村振兴纪录片《美美乡村》在浙江卫视播出,从浙江宁海葛家村“艺术试验”入手,讲述了几个村子通过“艺术点亮乡村”的振兴故事,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精神的完美阐述。虽然只有短短的三集,但镜头下所展现出的浙江的宁海村和贵州的定汪村如画的田园风光,以及村民们因地制宜打造出的未来书屋、博物馆等乡村艺术美景,美不胜收。还有团队对“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被艺术创造和改变的乡村图景的真实贴地呈现,都令人感动。但纪录片最难得的是,对乡村振兴的深度反思和探索,以纪录片的方式思考用艺术振兴乡村的成功模式,将对其他有类似条件和资源的村庄起到示范和带动效用。
《美美乡村》有《村里来了艺术家》《村民成了艺术家》《美美乡村看今朝》3个篇章,分别从艺术在一个村庄的唤醒、村庄与村庄间的帮扶、社会与乡村的共创等3个角度展开,体现了主创团队探索和思考的深度和良苦用心。
第一,纪录片解决了推进乡村振兴一个非常关键性的问题,就是激发乡村的内生动力。乡村振兴当然需要借助外力,需要外部思想和人才的支持,但乡村振兴的根本力量还是“让老百姓动起来”,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村里来了艺术家》这一集里,人大教授从志强带领他的团队来到浙江宁海葛家村动员村民,为村民准备的艺术课没有人听,他只好在村子里闲逛,看谁家门开着,就进去聊,拉着村民搞艺术,以致于村民葛德士认为从志强是“用艺术搞传销的‘骗子’”。从志强发现,改变村子必须要调动村民的积极性。“用艺术赋能乡村,老百姓一定要站在舞台中央。”事实证明,用艺术改变村庄,根本力量还是发动群众参与艺术创造和艺术生产。这应该也是解决乡村振兴动力问题的最好答案。
第二,探索乡村振兴模式,解决了动力问题,还需要考虑动员组织振兴的人才问题以及挖掘核心致富项目,以及模式可复制等问题。纪录片在这方面的探索也是有深度的。如团队在浙江宁海葛家村培养了大量“乡建艺术家”,包括手工艺术馆女主人袁小仙,用贝壳创造盆景的“倔老头”葛德土,创建乡间酒吧的80后葛品高等等。这些乡村艺术家通过双手改变了葛家村,走上了致富路。随后,团队选定贵州黔东南州晴隆县定汪村,准备复制葛家村的艺术振兴乡村模式。葛家村的这批“乡建艺术家”与定汪村交流学习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从志强团队随后将两个村的振兴经验升级为“艺术振兴乡村2.0版”,在四川普格县德育村进行因地制宜的模式复刻与艺术实践。这里面,最核心的依然是用艺术唤醒村庄,激发村民的艺术创造力。
第三,可复制的艺术振兴乡村模式需要以激发内生动力为核心的全社会联动,这是第三集《美美乡村看今朝》所展现的思考。片子里,从志强团队培养的成员段红娇开始独立带领“小裤脚教授”团队走进袁马村,20多所高校组织学生将毕业设计写在乡村大地上,冯骥才、温铁军等专家参与和建言乡村振兴……印象最深的还是阮仪三的一句话:乡愁乡愁,关键是那个乡,你没有乡,哪来的愁。就是依附在这些物质形态上的人们的一种思乡感情。看完纪录片,我不禁感慨,好的村子,乡村书屋、博物馆、特色民俗等纯朴自然的乡村空间建立起来了,根植于村民生活的丰厚传统文化底蕴被充分挖掘出来,整个村子的精神面貌被唤醒了,村民的热情被激发了,这个村子的振兴就是必然的。中国是农业大国,国家要富,乡村必要振兴;乡村振兴,必要有适合的模式。模式的落地还得靠人才,当大量新农人和受教育者回乡创业的时候,就是几百万个村子发力的时候,也是整个国家富裕的最丰厚基础。
所以,纪录片《美美乡村》是沾着泥巴散发着热气腾腾的生活气息的作品,用扎实细腻的镜头,思考和探索了“艺术振兴乡村模式”的关键问题,是一部短而美、有深度的用心之作。
来源:红网
作者:樊水科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