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栋
最近几天,四川南充市公共资源交易网阆中分网上一则拍卖公告引起外界关注。拍卖标的物为阆中市公办学校、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资公司的食堂食材统一配送服务未来30年特许经营权,起拍价1.8亿元。7月16日,阆中官方宣布,因拍卖标的范围和期限调整,终止拍卖。(7月17日《柳州晚报》)
30年期限的确太长,公办学校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食堂经营权一起打包拍卖,也让人担心食品安全与服务质量是否跟得上。特别是1.8亿的起拍价,不是随便哪个公司能拿出来的。因此有人质疑,公司要从饭菜里把投入的钱和利润都赚回来,当地近十万体制内干部职工和学生的午餐质量,可能不会好到哪去。作为原本将旅游业作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城市,要不是疫情之下财政压力较大,阆中市估计也不会一下子起拍175家食堂30年经营权,而是会和其他地方一样,选一两个单位作试点,缓步推进。
此事已引起网络热议,被叫停并不意外。但食堂经营权改革这条路,并没有选错。众所周知,许多单位食堂都面临着亏损问题。几十人的小型企业,一般没有食堂。但哪怕是十几、二十个人的机关事业单位、国企,没食堂的也不多,至少也会聘个阿姨烧午饭兼打扫卫生。这也算是体制内的“隐性福利”之一。
同时,体制内的食堂,饭菜质量和服务水准一般还要高于外面的企业食堂,成本就更高了。除了食材、调味品采购因量少难以批发价进货,食堂工作人员的用工成本也不低。每年光厨师和食堂勤杂工的薪酬支出就不少,平摊到每个职工头上就不是小数字了。要是加上食材、调料成本、电费、水费、燃气费,小点的单位一顿午餐成本人均过百都是有可能的事。在外面吃简餐的话,都够吃好几天的一日三餐了。这还没把食物的浪费算进去,因为每天的用餐人数不会一样,但食堂都按平时最大用餐人数固定准备食物(按平均用餐人数准备怕不够供应),多的卖不掉,基于食品安全考虑,大部分也得扔掉。
从开源节流降本增效角度看,食堂经营权改革是势在必行的。学校食堂虽然对学生收费,也有财政补贴,但同样常常收不抵支;而且学校食堂对食品安全要求更高,食材统一配送也是各地的普遍做法。阆中市的食堂经营权改革,思路是对的,但应有更加细致、执行性更强的方案。学校食堂和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资公司的食堂因性质不同,用餐对象不同,也应分开处理,不能统一打包在一起。否则难免出现经营者让机关工作人员吃好,却在学生伙食上偷工减料的情况。
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资公司的食堂,是否一起打包拍卖,也值得商榷。因为起拍价太高,要服务的单位也太多,中小餐饮企业无力竞拍,大型餐饮企业可能也未必看得上,到时要么无人竞拍,要么就变成一家独大。而这样做的坏处不仅是缺乏竞争,还因为都是一家企业进行配送和经营,饭菜质量难以比较,经营者自己也缺乏足够的动力去搞好服务。
统一配送是有助于降低供餐成本,但除了要加强监管,保证服务质量,也应给员工多点选择(工作日封闭管理的学校等单位除外),如可允许提前一天订餐,选择不同口味,不在食堂吃饭的员工也能拿餐补去外面吃,或是在食堂的自动售货机上买食物。这样,供餐企业即使买下了食堂的经营权,也不会因为没竞争对手就放松质量管控,还是得想着法把大伙的胃给伺候好,不然要是没人点餐,就算经营权还有几十年,照样会赔惨。
经营权期限可以修改,但要是政府监管不力,就是每年拍卖特许经营权,也难以提高服务质量。监管得力的话,只要餐品质量与服务出了问题,哪怕得标者才经营半年,也能依法律规定与合同约定取消特许经营权。现在很多单位食堂虽然没外包,但管理水平不一样,同样投入下,饭菜质量和服务水平也良莠不齐。所以,政府不能为了降成本,就简单地一拍了事,还得在日常监管上多下功夫。监管部门要多去食堂转转,关心下食品安全与饭菜质量,也要让单位职工、学生家长有各种投诉举报渠道去反映食堂的问题,通过社会监督促使经营者把好质量关、安全关。
拍卖经营权只是第一步,菜单设计、饭菜定价和今后的菜单、菜价调整程序同样至关重要。不能让有关部门和经营者关起门来商量,在竞拍开始前就应通过各种管道,广泛听取公众特别是学生家长和单位职工的意见,让学生和广大干部职工吃饱吃好的同时,降低财政支出的成本。
来源:红网
作者:杨国栋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