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2年10月1日,红网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盛大启航。在大赛启动之际,为促进全媒体时代的评论写作,创新话语表达,加强新闻评论业务交流,红辣椒评论栏目特邀往届“评论之星”获奖大学生作者、组织奖高校教师代表,以及红网“青椒计划”优秀作者,畅谈“时评之道”。
谢锡文,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主讲的《新闻评论》课程获评山东省一流课程。
红辣椒评论:在您看来,新闻评论教学有何独特意义和价值?
谢锡文:新闻评论教学,将新闻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融于一堂,始于课堂一隅而心怀天下万千,其所激发的敏锐、理性、宽容、坦诚等思维品质,助力学生成为敏于思考、擅于表达、勇于担当的新时代新闻人,这是我理解的新闻评论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红辣椒评论:作为评论教师,您最想教给学生的是什么?
谢锡文:作为新闻评论教师,我最想教给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清晰准确表达观点的能力。一个学期,32课时,2个学分,一个新闻评论课堂,如果能让学生在毕业许多年后,仍心怀感念,回望来路,是不是多少对于学生的成长有所裨益?
红辣椒评论:在评论教学上,贵校有何特色?您的评论课堂有何特色,请分享一下。
谢锡文:在新闻评论教学中,我们积极探索产出导向新闻评论特色课堂,通过多维训练、立体教学,实现学生新闻评论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和新闻评论写作能力的真正达成。
我们的新闻评论课堂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践行产出导向的实践教学理念。
第一,读写一体,坚持只有写才会写。课程的评价机制决定课程目标的实现,每学期的第一课,我们都会向学生讲明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能读会写”,相应的课外训练是“栏目追踪”和“评论写作”,这两部分作为平时成绩要占到总成绩的40%,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有名篇佳作为榜样,做有同学互评相督促,在向新闻评论名栏、名篇、名作者学习过程中,反省体悟自身的文字,求实悟理,提高自己。
第二,课赛结合,开辟“红辣椒”第二课堂。评论发表,是本课程评分的必选项,虽然发表平台不限,且无论发表几篇最高只计10分,却是成绩能否达到优秀的标准线。每个学期,几乎所有学生都向红网的新闻评论专栏投过稿,特别是“评论之星”大赛每日选登的评论,既是全国大学生同台竞技的平台,也成为我们学生的“零点课堂”,凌晨时刻的发表,同题、同窗、同侪的启迪,是网络空间无以取代的“第二课堂”。
第三, 模拟实训,全员参与新闻评论编辑部与新闻评论公众号“SDU稷下谈”。一个学期通常有16个教学周,我们的课程会设计13-14个新闻评论编辑部,每周一组,按照融媒体时代新闻评论编辑部的真实场景开展选题策划、评论写作、内容展示,由全体同学点评打分,这项只有10分的作业,却要考核学生与老师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等,最终成果还要在本课程专属公众号“SDU稷下谈”上发布。
红辣椒评论:评论教学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和挑战是什么?
谢锡文:知识、素养、能力如何贯通于评论教学全过程,并与时代脉动相呼应,是新闻评论教学必须面对的挑战。
红辣椒评论:评论也在“视频化”。怎么看待这个趋势?在这方面,贵校在教学上有无探索和亮点?
谢锡文:上一届大赛,山东大学取得视评组第二名的好成绩。我认为评论 “视频化”的根基是“文字化”,数字化时代,夯实文字根基对于数字原住民尤为重要,“视评”效果如何,能否成为趋势,尚待观察。
红辣椒评论:谈谈“评论之星”大赛的价值,对评论教学的影响。
谢锡文:“评论之星”大赛与新闻评论课程同步,是全国新闻学子同台竞技、相互学习的第二课堂,有高度责任感的编辑亲自入场,与投稿学子编写互动,引入全国一流专家团队,让学生习作获得名师点评,大赛延展了新闻评论教学的学习空间、教学时效,是新闻评论教学高效实用的训练场,它让学生在评论写作中拥有了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身边榜样,拥有了再坚持一下就证明自己能行的全国性平台,拥有了亦师亦友、编读往来的编辑教练,大赛的持续举办,激励了一届又一届大学生,也让每一位学生经历了难忘的成长。
红辣椒评论:除了红网之外,近年来,还有不少媒体举办大学生评论竞赛。从文字评论,到漫画、视频,竞赛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从评论教师的需求角度出发,您对此类竞赛有什么期待。
谢锡文:从文字评论到漫画视频,媒体举办的大学生评论竞赛,体现了新媒体语境对评论人才的多元化需求,作为新闻评论教师,我对此类竞赛的期待是——坚持。唯有高品质的坚持,才有可能成为像“评论之星”大赛这样真正在一字一句的功夫里,为高校培养新闻人才助力的优质平台。
来源:红网
作者:红辣椒评论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