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麒薇(上海政法学院)
近日,浙江金华。70岁的张大爷(化名)通过社交平台添加了当红明星“蔡XX”及其助理的账号,随后被拉进了一个粉丝福利群。该“明星”以向红十字会捐款为由,让张大爷扫码付款。付款失败后,对方又让张大爷下载APP,并承诺只要让他看一下银行账户的余额,就可以收到余额10倍的返还。出于对“明星”的信任,对方让张大爷扫脸认证,张大爷便照做。短短一个小时就被转走5笔钱,总共46795元。(8月15日 中华网)
当前,电信诈骗已经很难通过技术漏洞完成骗局,而骗子们往往利用情感、心理上的漏洞,先获取老人的信任,再诱导不熟悉网络技术的老年人实施诈骗。
事实上,张大爷被骗并不完全是因为“对明星喜爱而被冲昏头脑”,更多的是由于对“公众人物”“红十字会”的情感信任以及对于网络支付技术的生疏,这几乎是每个身陷“数字鸿沟”的老人的共同弱点。在纷杂的网络世界中,老人们很难在AI换脸、PR等不同的视频制作形式中分辨出“冒牌货”。在之前的“假靳东”事件中,对年轻人来说制作水平拙劣粗糙的短视频,却成为了诸多中老年女性倾注感情甚至愿意为之倾家荡产的心理慰藉。也就是说,当老年人在现实生活中情感的空虚、对技术的焦虑得不到填补,便为骗子们留下了趁虚而入的空间。
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中,存在着老年人的低接受意愿与技术高迭代速度的接入悖论,以及代际沟通不足使得人际学习渠道失灵的两大难题。对老人来说,更换智能移动设备的金钱成本,以及学习新技术所花费的时间成本都相对高昂,因此,“还没坏”“还能用”是老人们常见的心理状态。除此之外,孤寡、留守老人接触年轻群体、接受数字反哺变得困难,“去哪里学”也是老人们困囿于数字鸿沟的一大难题。
其实,要想避免老年人落入骗子的“虎口”,年轻人应当肩负起更多的责任。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年轻人,应该多花一些时间和心思与身边的老人进行沟通,从情感层面先调动起老年人学习新技术的兴趣,再进行一些知识技术上的传授。如杭州一姑娘为教会外婆使用微信,亲自手绘制作“微信使用说明书”,通过温馨的祖孙互动,一方面填补了老年人情感的空缺,另一方面也调动起了老年人对接触数字技术的兴趣。
正如腾讯研究院发布《吾老之域》报告所呼吁的那样,老年人的媒介使用困境应当被看见,被关注,被妥善解决。要构成“老年友好型”社会,还需要身边的人先从情感上接近,再进行技术问题上的弥补,这样才能更好地防止诈骗分子趁虚而入。
来源:红网
作者:冯麒薇
编辑:吴雨林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