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文欣(广西大学)
9月19日,河南许昌,一小学老师批改作业时,发现学生作文写“栓 q”,并有一段看不懂的歌词,相关视频随后登上热搜,引发网友讨论。(9月21日 上观新闻)
自千禧年间互联网普及以来,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流行不同的网络热梗。“栓Q”“芭比Q了”“我不李姐”“我真的会谢”……最近,这些网络热梗成了视频弹幕和社交平台中的“常客”,年轻人用这些梗造句、抖包袱,玩梗玩得不亦乐乎。然而,就像此前“绝绝子”“yyds”等词汇备受争议一样,如今,也有不少网友对这些无厘头齐飞的网络热词提出质疑。“栓Q”一词的发明人——“Teacher Liu(刘涛老师)”就受到了一些批评,有人指责其“故意在短视频平台传播不标准口语,带坏了年轻人和小朋友”,也有人说他是“抓住了大众审丑这个流量密码”,但也有网友表示,在适当的场合使用网络热梗能活跃气氛,能审时度势就行。
但根据国家互联网信息中心数据,2021年我国未成年网民数量超过2亿人,网络普及率高达95%,低龄化趋势更加明显。未成年网民数量的与日俱增,他们也不可避免地被迫卷入网络热梗的风潮之中。当未成年口中频频说出一些网络热梗,当调侃玩乐的热梗被学生写进作业里时,我们不得不思考:网络热梗在带给网民愉悦放松的同时,又给未成年网民带来了什么?
目前,青少年网民主要是使用短视频软件来消遣娱乐,短、频、快的视频加上洗脑的音乐伴奏,一遍又一遍占据着大脑记忆,使得他们在某些时候会不由自主地使用网络热词来表达自身感受。我们要清楚,成年人具有独立的思考判别能力,能够自觉且有选择性地接收网络上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而未成年人价值观尚未成熟,他们对互联网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难免会不明所以地被花花的网络世界“牵着鼻子走”,无法判别信息好坏以及如何正确对待使用网络热梗。
针对网络热梗的滥用,纠其对策,还需家长,学校和社会三方共同合力应对。首先,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是首要的,家长需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示范:勤阅读,主动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其次,学校要正确引导学生对待互联网新兴事物,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质疑能力;最后,软件开发公司需不断优化未成年防沉迷系统,在技术层面上减少未成年使用手机时间。
来源:红网
作者:蒋文欣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