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国宝动物”正“归来”:万物有灵,美美与共
2022-10-13 10:58:57 字号:

“国宝动物”正“归来”:万物有灵,美美与共

第八届评论之星.jpg

□谭子悦(苏州大学)

这十年,伊犁鼠兔等濒危动物的身影越来越多地被捕捉到,超300种珍稀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数量稳中有升,大熊猫、藏羚羊、雪豹等一批动物保护等级“降级”。中国的生态环境在变好,许多国宝动物正“归来”。生态保护虽任重道远,我们仍坚定前行。一起保护大自然!(10月12日 央视新闻)

其实,关于“生态保护”的理念早就根植于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当中,这对当今野生动植物保护乃至生态文明建设都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古人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类只有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汉书》记载:“前年夏,神爵集雍。今春,五色鸟以万数飞过属县,翱翔而舞,欲集未下。其令三辅毋得以春夏擿巢探卵,弹射飞鸟。具为令。”这是我国古代首次出现关于鸟类保护的法令。正是由于这些法令,到了次年春天,鸟类在都城里又大量聚集出现。宋朝对于野生动物的保护更是重视,专门设置了虞部,负责山泽苑圃之事,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禁采捕诏》。一条保护野生动物的法令执行了两百多年,具有相当高的延续性。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向我们传递出一个经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

通过数据研究与分析,我们发现“生物资源过度利用”是一些物种成为珍稀濒危物种甚至灭绝或资源物种减少的重要原因。其中,盗猎和贸易直接将很多野生动物推向灭绝的边缘。过去50年中,鱼类和海产品过度利用为海洋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最大驱动因素。目前,仅有3%的海洋被认为没有受到来自人类的压力。人类破坏自然环境,同时也是在破坏一种和谐共生的平衡关系。最终结果就是:我们征服了一切,却站在墓群中间。

近年来,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持续加大投入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资金,不断完善与生物多样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工作机制,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重要保障。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荒漠猫出现在祁连山保护区到三只棕颈犀鸟现身于云南盈江县的山林,从东北虎进村到云南亚洲象北迁,这些现象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我国用实际行动向世界交付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为全球在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提供了借鉴“样板”。

然而,在全球范围内,平均每个小时就有一个物种灭绝。探索更好、更广泛的生物多样性恢复之路,是全人类面临的紧迫任务。我国国宝大熊猫由“濒危”降为“易危”,背后历经了40年的抢救性保护。“山积而高,泽积而长。”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需要各方保持更多耐心,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保护生物多样性,这是每个国家、每个组织、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选择绿色出行、倡导“光盘行动”、拒绝购买和食用非法野生动物及其制品……贡献不分大小,汇聚起来的都是力量。

树木根植于土,生态文明理念根植于心。从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到制定与修订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50余部,再到成立长江江豚、海龟,中华白海豚等重点物种保护联盟……生态保护任重而道远。“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生物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万物有灵、美美与共,我们用实际行动呼唤着更多的“国宝动物”归来。

来源:红网

作者:谭子悦

编辑:田德政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