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搭建平台助创业,让返乡不再是“备选”
2022-10-16 17:18:37 字号:

搭建平台助创业,让返乡不再是“备选”

a071dd9aa2fa481f81814cac00bf3069.jpg

□刘美芸(广西大学)

10月14日,河南鹤壁市9位发小全部考上博士携手返乡创业的故事赢得网友的纷纷点赞。他们为了同一个梦想,放弃高薪舒适的工作,一起携手返乡创业,从一盏灯做起,不仅照亮了自己,也照亮了人才回家的路。(10月15日 河南新闻广播)

海归、博士、人才……这样“高规格”的配置对于很多非一二线城市来说是稀缺资源。长久以来,接受教育与增强技能被很多人当成远走小县镇的“车票”与大城市的“入场券”。因此,在看到像朱明甫这样反哺家乡的博士时,网友纷纷对他们竖起大拇指,称他们“酷毙了”。但网友称赞的背后,是许多地区人才稀缺,引进难、留住难的现实。

在地区人才数量差异性较大的情况下,返乡人才往往会被冠以“放弃更好的选择”等赞赏。诚然,这些人才的返乡确实是放弃很多的选择,但是当大众对于这个观点都表现出赞同的态度时,便可以看出,很多人会在面对发展相对滞后的家乡时会选择离开,并非尝试通过自身的学识去改变。这样的观念将对地区人才的回流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育人培养体系中是否应该加强反哺教育与引导,让返乡成为“首选”,而不是“备选”。

人才先行,是乡村振兴的“必做题”。但高学历人才向一二线城市聚集仍是当下的主流趋势,面对发展机会以及平台都占上风的地区,发展相对滞缓的地区能够打出的似乎只有乡情牌。“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的情怀能够吸引一定数量的人才回流,但是所有的情怀都要回归现实。在面对现实的压力时,若地区不能够提供发展的平台与机会,那么返乡人才也终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

关于吸引与留住人才方面,朱明甫从返乡时就有了较为明晰的认知。虽2013年返乡时,团队只有9人,但是其成立的公司,如今拥有20多名博士,上百名硕士研究生。其公司为更多的返乡人才提供高科技平台,助力就业。由此,其他地区应该从朱明甫博士的成功中汲取经验,不仅要在短期的奖励上下功夫,还应在为人才提供对口平台上下大气力,给人才更多留下的理由。

广纳天下英才,需广开进贤之路,需更多具有保障性的措施,让返乡人才能够有“施展拳脚”的平台。对于拥有更多学识,更广眼界的人才来说,价值的实现以及成就感的达成是他们更加高层次的需要,也是能够留住他们的关键着眼点。在加强观念引导的同时,拿出更多的诚意,打造更加广阔的平台,让返乡不再成为“备选”“放弃”的代名词,而是成为一个价值与学识充分发挥的选择。

来源:红网

作者:刘美芸

编辑:刘昱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