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古老”与“新潮”碰撞,让非遗技艺迎风远航
2022-10-17 17:00:43 字号:

“古老”与“新潮”碰撞,让非遗技艺迎风远航

8f923f8cb71140a29413f516cf406121.jpg

□吴陆瑩(重庆大学)

10月16日,谭素娟和女儿覃敏在广西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编织花竹帽。花竹帽在毛南语里叫做“顶卡花”,象征着吉祥和幸福,被誉为毛南族的“族宝”。母女二人合力创新了古老的花竹帽编织技艺,将年轻人喜欢的花纹、颜色融入到创作中。(10月17日 环球网)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是个充满历史感的概念,正如它全称中的“遗产”一词所展现的那般沉重。非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花竹帽在当地流传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清代嘉庆年间出产的“竹笠极细密,少年妇女戴之”;民国年间,该地区“出产最精致的斗笠”亦被载入史册。谭素娟作为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的传承人,在守护非遗的压力下,做到的却不只是坚守本真,还有迎接时代浪潮必须具备的创新意识与勇气。

文化在漫长的时间长轴中一直都是动态变化的,流传至今的非遗便是其中的典型。谭素娟于2001年出师并投身花竹帽编织工作后,并没有被花竹帽背后的独特民族底蕴和完整复杂的工序所局限,而是在20多年间通过元素融合丰富花竹帽的文化价值,善用色彩形成个人风格,还将花竹帽元素加入其他物品中融入日常生活,这些都是谭素娟为创新这项非遗技艺所做的努力与尝试。由此可见,非遗“古老”的是历史价值,但不受制于时代发展。人们常担心一项技艺是否会因为与时代交锋而“变味”,甚至被淘汰在历史的长河中,可以说,我们不难从过往的事件中看到这样的悲剧。但只要尚存一息,“创新”亦可成为“回春”的绝技。

文化“年轻态”离不开当下的大众潮流,离不开社会意识对其进行的塑造与改变。一个崭新的时代会“推陈出新”,也会对过往的美丽加上本时代的符号进行改造。在21世纪的当下,随着物质生活的充实,以非遗为闪光点的精神文化也应得到时代的“眷顾”,焕发新的生机。被烙上新印记的古老文化亦能承载当代社会价值,指引未来风向。

人类由于共同生活的需要才创造出文化。相应的,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人,文化的创新也离不开人类持续的进步。作为社会未来的主体,年轻人往往具有广阔的视野,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追赶新鲜事物的年轻群体不计其数,但在守护与传承上却仍是那些熟悉的身影。光阴不待人,活的文化需要新鲜血液的传递,方能在年复一年的岁月流逝中恒守根本,继续前行。因此,对年轻人才的培养应被加以重视,通过文化本身的发展“以新养新”,成为动力之源。

岁月悠悠,青史浩然。近十年来,我国不断完善非遗保护法律,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逐年增加非遗保护经费,为的就是将非遗文化保护落实,让曾经的璀璨文明持续闪亮。以谭素娟为榜样,希望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力”中,这些古老且丰富的文化得以再度“年轻”,迎风远航。

来源:红网

作者:吴陆瑩

编辑:刘昱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