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发疯文学的底色,其实是当代年轻人的精神焦虑
2022-10-26 13:12:06 字号:

发疯文学的底色,其实是当代年轻人的精神焦虑

评论之星参赛最上面放.jpg

□陈奇菲(西安交通大学)

“人哪有不疯的,硬撑罢了”“每天都要笑脸相迎,烦透这个世界……”,在最近的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发疯文学又卷土重来,与此前不同的是,这次的进阶版发疯文学充满更为浓烈的情绪色彩,发泄的对象往往没有具体的指代,而是更为抽象的地球与世界。作为热梗,“发疯文学”很快被互联网中的年轻群体熟练应用,并渗透进日常交流中。“打爆”地球的发疯文学当然是一句戏谑,但在铺天盖地的情绪发泄背后,应该看到其隐含着年轻人的精神焦虑。

发疯文学的走红令不少人摸不着头脑,但细想之下又在情理之中。它具备流行梗的一切要素:表达夸张但不浮夸,除了文字还辅以各类神经兮兮的表情包加以烘托,有点无厘头所以区隔了大部分中年群体,更重要的是,它能引起共鸣。其实单从发疯文学的文字本身来看,很难发现它究竟能引起什么共鸣,因为大部分的发疯文学往往没有任何指代,只是单纯地对着世界、对着虚无、对着空气发泄。但与一个人emo,独自进行情绪反刍不同,发疯文学将个人的烦恼、苦闷通过公开喊话跃升为一种群体性的表达,在这个过程中,原本的个人化的情绪被稀释泛化为整个群体的情绪,个人从中获得了共鸣与整个社会的支撑,“原来你也是这样”的心理平衡使年轻人在群体中完成了对自己的慰藉和对苦闷的平摊。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需追问一句,为什么会发疯?正如前文所言,发疯文学往往是抽象且无指代性的,但是再仔细观察便会发现,无指代性往往是因为具体问题无法解决,毕竟人不能不上班,也不能不上学,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的背景下,也不能不做核酸。当个人无法从既有的社会体系中获得肯定和满足,除了怀疑自己,便会对整个社会产生诘问,于是便有“我的精神状态:想死,但感觉该死的另有其人。”当诘问不会得到回复,个人与社会无法适配,年轻人便会开始焦虑,再通过“发疯文学”缓解焦虑。

年轻人的焦虑,一方面来自于社会资源的有限性。从小年轻人便被教育要好好读书,才能找到好工作,才能挣钱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是近几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大环境受到影响导致可选择的范围进一步缩窄,整个社会的容错率降低,年轻人必须要在很小的年纪做出一个相对正确的选择,才能保证之后的人生不那么辛苦。人多的地方往往是安全的,可以看到国考报名表刚刚发布,首日报名人数便已超17万,考研报名人数逐年增加,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大家便开始“内卷”,“内卷”不过开始“躺平”“摆烂”,然后开始“发疯”,这种无限追求“好”生活的渴望与有限“好”资源之间的矛盾,使年轻人焦虑。

在社会资源有限性的情况下,年轻人开始发起对世俗所定义的“好”与“不好”的质疑。如果高薪是好的,那么为了获得高薪必须要“996”加班是否是好的呢?如果社会地位是好的,那么为了获得社会地位必须不断消耗自己的快乐是否是好的呢?年轻人想要改变,“法学院的学生起诉自己的学校”“00后整顿职场”“B站up二战失败回老家”均是例证,但对大部分的年轻人来说,复杂的社会运行机制和规则制约仍束缚着他们无从下手,只得以“发疯”的方式宣告不满、缓解焦虑。

如果“发疯文学”可以为身处这段时光的年轻人带来慰藉,应当给予理解与呵护。但在“发疯”之外,我们更需要的是不断成长,不断向真实的生活靠近,因为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来源:红网

作者:陈奇菲

编辑:钟星月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