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语言通货膨胀的今天,我们该怎么办?
2022-10-30 19:24:50 字号:

语言通货膨胀的今天,我们该怎么办?

a071dd9aa2fa481f81814cac00bf3069.jpg

□张文雅(浙江工业大学)

近年来,语言通货膨胀的现象不断升级,引发关注与热议。近日,b站up主“德社”制作了一个相声视频《论当今的通话膨胀》,把这些语言现象编进了相声段子中,借鲁迅和李大钊两位先生的漫画形象之口,调侃这种表达背后“语言的超发与贬值”,收获百万点击量。

什么是语言的通货膨胀呢?语言学家李宅安认为:如同制币与其背后的财富不匹配而产生的通胀,语言和语言背后的思想、感情的不匹配,就是语言的通胀。简单来说,就是一个熟悉的表达或符号所代表的含义失去了其本来有的表达力度,即曾经使用的表达或符号的内涵像货币一般贬值了。

在生活中,尤其是社交网络上,这种现象遍地可见。例如,形容一件事好笑,从前只用发“哈哈”,而现在,“哈哈哈哈头掉了笑不活了”才更像是标准答案;从前,“老师”专指教书育人的教师,而现在,理发的、唱歌的、化妆的,但凡是从事某个职业的人,都可被称为“老师”;从前,“嗯、好的”即表示“知道了”,而放在如今的互联网环境下却多少显得有些敷衍和冷漠……

事实上,语言的通货膨胀现象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人们不用面对面,就能在社交软件上用文字交流。然而,网络表达尽管是口语的,却缺失了现实中的动作、表情、语调等一系列能够容纳情绪的容器,久而久之,不免显得疏远、冷漠、敷衍。因此,“文字讨好”随之诞生,人们会在一句话后加上各种语气词、表情和符号来表现自己的真诚和重视,这也无可厚非。

另外,人们的群体归属意识又促进了这种现象的循环。当大部分人开始使用看似更真诚的语言文字时,为了合群而不显得突兀,我们往往不自觉得模仿这种行为,以表示我们的合群。然而,当这种看似更真诚的文字为大多数人所通用,它也就显得不那么真诚;当这种表达也开始变得无力时,就会出现更新的表达。网络上语言不断更新迭代,我们也不断地追逐着适应着这种变化,在这个过程中,语言不断通胀,其内涵也在不断贬值。

对语言通货膨胀的现象,许多人表示担心与忧虑。哲学家刘擎也谈到过这个问题:“言之凿凿可能显得铿锵有力,却因随意和轻率,也变得无足轻重而成过眼云烟。语言在‘通话膨胀’中不断贬值,妨碍了我们的倾听和表达,阻塞了有效而真诚的对话沟通。”的确,语言的通胀确实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但该现象既然产生且能够长期存在,必然是因为其适应了时代的需要。事物皆有两面,我们在看到其负面影响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它在方便人们表达社交,纾解情绪等方面的作用。

面对语言的通胀,我们不必太过担忧。语言本就是深浅交错的,各种梗和各式新兴词语的走红,并不会妨碍人们对深度表达的追求与崇敬。真正有内涵和内容的表达依旧是闪闪发光的,不会被轻易淹没。语言既是沟通与交流的媒介,也是思维与情感的表达,它充满魅力和力量,我们要以包容的眼光来看待多样化的语言。

来源:红网

作者:张文雅

编辑:刘昱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