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欣(河西学院)
丁峰是南京图书馆的一名90后古籍修复师,前不久,他完成了两册“国宝级”古籍的修复——元刻本医书《永类钤方》。丁峰不断用指尖化腐朽为神奇,用整整半年时间让近700岁的古籍焕发新生。他表示古籍修复就像是与时间赛跑,修复的同时,另一批书籍又在不断老化,总希望自己能再快一点。(10月30日 光明网)
打开短视频平台,一众因点赞量过万而火爆全网的视频中,其创作者最不缺的就是90后年轻人,而视频中他们展现的内容几乎无一例外,大多数都是当下互联网流行的所谓“才艺表演”:emo语录、歌舞唱跳、仿妆变装、搞笑段子,几十秒的视频将当代年轻人集体“躺平”的生活追求和急功近利的生活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自我价值也无法实现。
在这种语境下,1990年出生的南京小伙丁峰耗时半年修复700岁“国宝级”古籍《永类钤方》的事件,不同于人们刻板印象中90后的模样,引来万千网友围观实属正常。
2013年,在金陵科技学院古典文献专业接受了四年知识熏陶后的丁峰,在进入南京图书馆工作后,成为他们团队中第一位90后古籍修复师。丁峰回忆刚入门学习湿补技术时的艰辛,“被水喷湿后的古书书页,手中工具力度重一点就可能戳烂。修复一页仿佛进行一场‘微创手术’。”实际上,不只湿补,修复的操作流程涵盖20多道工序,每一步骤都缺一不可;修复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工具更是数不胜数:除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毛笔、镊子、喷壶,还包括针锥、发光板、裁切垫等专业工具。由此可见,古籍修复不仅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还需要对实际操作能力的反复探索,二者兼具才能做好修复工作。丁峰正是如此:将知识与能力融会贯通,勤勤恳恳做好本职工作,展现出他不甘“躺平”、敢于探索的生活追求。
其实,丁峰修复国宝走红,我们不仅要点赞丁峰敢于探索的生活追求,还要点赞其安稳沉静的生活态度。
古籍修复工作中的过程繁琐以及使用工具的复杂,都需要修复师静下心来,全心投入。丁峰在修复工作中也经历过无数次不合格后的返工,但他从不颓废,而是在失败中反复摸索,技艺逐渐纯熟、耐心日渐增长,他深知只有耐得住寂寞、不心浮气躁才能更好地进行修复工作。丁峰沉心静气修复“国宝级”古籍的事件,非但不会受到恶评,反而能够以破圈效应,点醒沉浸于“躺平”的90后们,为当代社会注入一股新活力。网友由衷感慨,“为丁峰这样的古籍传承者点赞,他让我们看见了历史长河里珍贵的‘幸存者’”。
除此之外,丁峰修复国宝走红,最应该点赞的还是古籍修复工作传承的大环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古籍修复专家杜伟生曾表示,“2007年以前,全国古籍修复从业者不超过100人。现在全国有二三十所学校开设了文物或古籍修复课程,2007年以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也办了20期培训班,现在全国从业者已翻了几番。”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对于古籍修复工作的关注与使之传承下去的决心。国家的重视恰恰为丁峰这样的年轻古籍修复师提供了更加宽松的社会环境。
中国古籍对中华文明的传承意义重大。像丁峰这样的90后年轻修复师们坚信:中华文明在古籍修复的过程中一定会得到传递和延续,同样在修复中他们也实现了自我价值。衷心希望国家能够继续加强对古籍修复工作的重视,为丁峰这样的有理想、有追求的修复工作者们打造更加适合他们成长的社会环境,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有抱负、有追求、传承中华文明的有用人才。
来源:红网
作者:李嘉欣
编辑:钟星月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