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侵犯隐私APP被下架,违规行为要“斩草”更要“除根”
2022-11-04 17:10:35 字号:

侵犯隐私APP被下架,违规行为要“斩草”更要“除根”

第八届评论之星.jpg

□刘一诺(郑州大学)

近期,国家网信办依法查处“超凡清理管家”等135款违法违规App。其中55款App存在强制索要非必要权限、未经单独同意向第三方共享精确位置信息、无隐私政策、超范围收集上传通讯录等问题,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性质恶劣,依法予以下架处置;80款App依法责令限期1个月完成整改,逾期未完成整改的,依法予以下架处置。(11月3日 中国新闻网)

APP为了给用户提供相关服务,确实需要申请获取位置信息、开启摄像头、访问相册等权限。但权限的获取应该是有限的、合理的、透明的,一旦越界,势必会对用户的个人信息隐私造成侵害。国家网信办的查处给软件经营者敲响了一记警钟,这不仅要让软件方有所悔改,更应该引起全社会的思考:这些有侵权行为的软件为什么能够上架?已经泄露的个人信息又该如何补救?对待软件泄露隐私问题只靠下架还不够,我们更需要的是多方发力,将违法行为斩草除根。

多年来,针对APP侵犯个人隐私,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多次开展专项整治,《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规中也都有详细条例规范软件行为。但为何侵权现象依旧层出不穷、屡禁不止?究其本源,是背后巨大的商业利益驱使软件经营者不惜铤而走险,试探法规的“底线”。无论是借助海量数据进行用户画像,分析行为偏好,还是直接进行数据出售等灰色利益链,都已经侵害了用户的正当权益。

网络时代,我们越来越依赖于各类应用软件,大量个人信息也随之被网络公司获取。软件申请获取的权限应该与其提供的功能相匹配,且需要征得用户同意,可是有的APP以“不同意则无法安装”为由,强迫用户开启各项权限;有的软件在仅需部分数据即可实现功能的情况下,却实际收集了全部内容。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发布《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监测分析报告》指出,目前APP主要在敏感权限声明、权限索取、收集数据的敏感性等七种方面超出必要范围。

当超出需要的权限交到软件方手中,用户就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主动权,成为网络环境中的“透明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有22.1%的网民遭遇过个人信息泄露。一旦泄露,随之而来的电话骚扰、网络诈骗、冒名办卡等麻烦源源不断,严重者后果将不堪设想。

因此,要根治APP违法行为,就必须对违法行为“零容忍”,让APP再无“钻空子”的机会。一方面,用户要强化信息安全意识,不下载来路不明的软件,在同意应用权限和用户协议或隐私政策时不可掉以轻心,遇到不合理政策要敢于拒绝。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和惩戒力度,软件应用平台也要在应用上架前严加核查,与其在APP害人后亡羊补牢,不如从源头掐断其念想,防止侵权软件“春风吹又生”。

来源:红网

作者:刘一诺

编辑:田德政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