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洁 谭嘉雯(湖南女子学院)
近日,郑州市新郑三中的一名女教师在上网课时,直播间突然涌现一大批与课堂格格不入的不明人士,对授课教师以开麦、屏幕共享以及打字等多种方式进行人身攻击。两天后,校方和物业人员赶到刘老师家中,发现刘老师已没有了呼吸,送医后,医检报告显示刘老师猝死。而据该教师的学生、同事以及亲友描述,该教师是一个和蔼友善的人。
深析该事件,不得不提入侵网课以及对其提供帮助的这些“施暴者”。这些人在互联网世界中披着各式各样的马甲,做着在现实生活中不敢做或本不会做的事情,据河北长安网、丰南长安网等多家媒体转载,此类网课爆破事件中的“施暴者”做出这些行为或是出于发泄,或是无聊“找乐子”,或是收钱办事。网课爆破这类行为在他们眼中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牟取利益且无足轻重的行为,这一行为所具有的破坏性以及行为发生的动机与“网络水军”十分相似。但类似的网课爆破事件并不是第一次发生,这些施暴者的身影在互联网世界中仿佛无处不在。
“网课爆破者”的出现既出乎意料,可又仿佛有迹可循。在人们的认知里,此类具有水军性质的行为似乎只常出没在娱乐圈中,但是此次突然出现在网课中,出现在教育领域,让人心惊的同时,不禁引发我们思考:这次事件也许是在为我们敲响警钟,昭示着爆破者已经出现到了教育领域。
然而放眼当今时代,不难发现爆破者在教育领域的蔓延,看似不期而然,实则早已暗中伏下了千丝万缕的草蛇灰线。互联网为“爆破者”的蔓延提供了工具,疫情的爆发与反复也为“爆破者”的蔓延提供了契机,一切的发展仿佛都合乎情理。
那么,将爆破者行为看为水军性质的行为事正确的吗?我们可以从网络水军的定义寻找答案。“水军”,在百度百科的释义是“一群在网络中针对特定内容发布特定信息的、被雇佣的网络写手。网络水军并非正式的学术概念,通常认为网络水军是指由公关公司、网站等机构操控,以获取利益为目的,通过发帖、删帖等方式为他人造势、来获取报酬的网络人员。”由此可见,网络水军的行为与爆破者的爆破行为具有相同的趋利性以及一定的隐蔽性。
那么,这种行为从何而来呢?除了作为资本运作的工具外,其产生的另一个原因,即为何有人热衷于成为爆破者,这可以从中国的教育体制略见一斑。
我们知道,在爆破者中,有一部分是负责诋毁及引战的。由此便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人对于诋毁和伤害别人乐意之至。除了人性之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也许这是他们宣泄情绪的一种手段。那么,为何他们如此迫切地渴求宣泄情绪呢?
对于一些人热衷于成为爆破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被压抑太久的人,除了可能出现各种心理疾病外,也很可能会情绪爆发。
而中国的服从式教育,实质上是导致压抑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正是因为从小到大都被灌输“必须服从”的思想,例如要服从父母,父母不同意的婚事不能办;要服从上级,上级递过来的酒必须喝。长此以往,人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得不到表达,意见得不到尊重,自然会造成情绪爆发这一结果。
而诋毁他人,只是一个情绪的宣泄口。诸如此类,还有报复性熬夜、碎片化娱乐、发疯文学等等。其本质都是内心的想法和情绪被压抑得太久,需要找到一个宣泄口。
在《沉默的大多数》中,作者王小波就指出,权利即话语——“话语教给我们很多,但善恶还是可以自明。话语想要教给我们,人与人生来就不平等。在人间,尊卑有序是永恒的真理。”正是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没有话语权,只能选择"被"沉默,所以他们一碰上一个宣泄口,就会把长期被压抑着的情绪一股脑地吐出来,失去控制。
“爆破行为”固然是错误的,但我们应当看到,那些遭人唾弃的爆破者何尝不是时代的牺牲品,爆破行为又何尝不是时代的产物?遏止此类行为岂在一朝一夕,被压抑的他们又该何去何从?在时代的帷幕下,我们都是迷茫的、手足无措的、"被"沉默的大多数。
来源:红网
作者:刘洁 谭嘉雯
编辑:钟星月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