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林生
最近,有两位女干部在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表现欠佳,引发舆论关注。一位是某市部门领导,发言被吐槽不够专业熟练,且着装、配饰被质疑过于奢华,遭到网络围观;另一位是某市社区书记,在介绍防控经验时,谈及遗憾“错过女儿18岁成人礼”,招致网友排山倒海般嘘声。
这两天舆情发酵迅速,社会关注度很高,相关话题均上各平台热搜榜,影响之大超乎想象。两起事件发生的背景,是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一些城市实行区域静默管理,大量社区长时间封控,不少市民面临很多困难,身心疲惫,怨气累积,又无处发泄。这两位女干部不经意的“表现”,倏然成了网友们发泄情绪的“出气筒”。
平心而论,假如不是疫情防控特殊时期,两位女干部在新闻发布会的表现,算不上可圈可点,也不至于引发如此多关注,以致酿成重大“次生舆情”。事至于此,不排除有部分网友“小题大做”“吃瓜不嫌事大”,借机发泄。但是,她们在发布会上确实有考虑不周全之处,顾此失彼,引爆舆情,表明她们的“舆商”明显“余额不足”,令人遗憾。
“舆商”是新概念,被看作继智商、情商之后一种重要素养,是数字化时代正确认知、应对舆情的智慧和能力,包括如何树立新理念、认识媒体、掌握舆情动向,以及应对媒体和舆论拷问,并恰当地发表见解、阐释政策、塑造形象,避免“次生舆情”,进而理顺话题、引导舆论,起到优化组织、个人公共关系形象的效果。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知名评论员王传宝认为,“舆商”已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两起重大“次生舆情”,与一些干部“舆商”素养欠缺密切相关,教训极为深刻。事实上,现实中,一些组织、干部对网络舆情应对失据的案例不胜枚举,影响十分负面,严重损害各级组织和干部个人形象。
与智商、情商带有普适性、大众化不同,“舆商”更多地涉及特定组织形象或个人特殊身份。实践证明,一个人智商、情商不足,一般只是影响个体发展愿景,而如果一位干部“舆商”不高,在某种条件下,可能触发重大舆情,给单位和个人带来难以挽回损失。
目前,各级党政部门一般都设有新闻发言人,负责解读、发布重大政策,回答公众关心的问题。但是,数字化时代,人人都持“麦克风”,个个都似“发言人”,处处都有“放大器”,以往一些看似微不足道、容易忽视的元素,可能被无限放大,成为引爆负面舆情的“导火线”,各级组织对此必须有充分认识。因此,有关部门务必高度重视,将干部的“舆商”培养列入议事日程,并使之成为各级干部必修课。
来源:红网
作者:徐林生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