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诺(郑州大学)
近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公布了一起打着“老年互助会”的幌子,进行涉老传销的案例。该“老年互助会”声称,交一笔钱就可以参与其中,不仅能够在需要的时候为成员提供大病救援金,还能通过介绍新成员入会赚到钱。北京的刘女士交了3万元入会后,就掉进了传销陷阱。(11月19日 央视网)
多年来,针对老年人的诈骗层出不穷。“代办社保”“售卖保健品”“免费旅游”“投资返利”等诈骗手法多变,老年人往往防不胜防。这些骗局大多以“高福利”“高回报”为噱头,让老人自以为发现了养老的“馅饼”,从而放下警惕,将自己的大量积蓄投入其中。笔者认为,我们不仅需要严格打击此类诈骗行为,更应该关注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反思诈骗过程中映射出的养老问题并加以弥补,从根源入手,将老人拉出光怪陆离的骗局。
一方面,多数老年人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闭塞。即使现在有许多推文、短视频等形式的反诈骗科普,但对于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来说,他们能接触到的相关宣传少,往往难以辨认花样百出的新型骗局。再加上大多数老人一生习惯节俭,消费中喜欢“贪便宜”,容易因为“免费领鸡蛋”等小利小惠就上钩。此外,老年群体中常存在着“健康活着,不给子女添负担”的观念,希望自己能够发挥价值,不拖累孩子。因此,保健品、理财产品等在老年人群体中占据很大市场,这给了骗子不少可乘之机。不少老年人被骗走大量钱财,甚至身体健康也受到影响,得不偿失。
另一方面,为什么骗子喜欢挑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下手?不仅因为老人防范心弱,他们还抓住了老年人的孤独心理。老人渴望陪伴,渴望有人可以说说话,当儿女工作在外,骗子常常趁虚而入,打出“感情牌”——对老人嘘寒问暖,举办各种出游、聚会活动等,把老人“哄得高兴”了,从而对他们建立信任和情感依赖。今天七月,杭州一老人察觉自己被骗后还为骗子求情,把他当成自己的亲儿子;还有的老人告诉警方:“我知道他在骗我,但是,也只有他才愿意和我说说话”。令人心酸的话语背后,折射出老人被忽略的情感需求。
年轻人一眼就能识别出的陷阱,为什么却有大量老人深陷其中?笔者认为,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两代人缺少沟通,子女不了解老人的想法和需求。老人不想麻烦孩子,年轻人也没有留意父母平时的生活动态,等到木已成舟才幡然醒悟。如果老人愿意多依赖子女,逢事问问他们的建议,子女能够多抽一点时间了解父母的心意,重视老人的自我价值实现,帮父母出谋划策,就能让更多的老人迷途知返,远离骗局。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老人需要的并不只有衣食无忧,他们更渴望从亲情中感受到陪伴、感受到尊重、感受到家的温暖。即使工作再忙,年轻人也应该多陪陪父母,关心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想法,帮助父母做好养老保障。同时,社区可以多举办适合老年人参与的活动,相关部门也要不断完善和宣传养老政策,让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切实体会到“老有所依”,才不会去依赖骗局中虚幻的情感。
来源:红网
作者:刘一诺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