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莫名成为诈骗集团主理人,大数据时代的公民隐私何去何从?
2022-11-30 19:01:41 字号:

莫名成为诈骗集团主理人,大数据时代的公民隐私何去何从?

评论之星参赛最上面放.jpg

□泽让金(中南民族大学)

近日,“有博主照片被诈骗集团盗用成主理人”上热搜。深圳博主小妮讲述,自己在小红书发布的个人照被诈骗集团盗用,莫名成为“集团主理人”,对方甚至经营微信号伪装她本人,把她在小红书上发布的照片也发在朋友圈里,营造这样一个真实人设去圈钱,后来受害人找到自己,自己才知道。(11月28日 澎湃新闻)

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互联网时代,作为“数字存在”的我们享受了网络带来的极大便利,但也面临个人隐私泄露的极大隐患。在掌握海量用户数据的互联网平台眼里,我们的社交网络、语言习惯和消费行为,都由一串串字符和数据,构成了某种“透明存在”。美国作家阿奇科·布希在《无隐私时代》中论证了这样一个事实:无论我们愿不愿意,接不接受,此刻的我们都身陷无隐私时代这个深沉的社会现实问题,无处可逃。无隐私与隐私安全,技术扩招与公民信息权利之间的长期博弈,成为信息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

公民的隐私安全,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与繁荣、传媒产业化的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日益上升为大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兴起与繁荣为隐私话题扩张营造了氛围;大众对隐私话题的兴趣,在传媒产业化的背景下,转化为受众对传媒的关注,提升了媒体与大众的互动频率;网络技术的发展,则为隐私话题提供了场景化应用和表达渠道。如今,大量的社交平台上面,数以亿计的用户发表个人观点、照片、视频等个性化标识,不知不觉中也把各类个人生活痕迹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这不仅容易给自己的隐私带来隐患,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我们的判断力、思维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浮沉于海量的网络信息之中。手机电视电脑、各式各样的出版物、无休止的广告等等,各类信息向人们冲击而来,我们能做到心念所至、随手即达,只要有网,就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获取到大量内容。但问题也随之出现,过短时间的停留、过量的碎片化信息,使我们沉浸于自身编制的“信息茧房”之中,不仅没有足够时间去消化,更遑论思考。我们很多人,习惯于将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分享于网络,这些痕迹都可能成为有心之人窥探的目标,这就相当于我们主动拆下了个人隐私的“防护网”。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之所以陷入“信息茧房”,还离不开推荐算法,平台算法通过捕捉每个人的信息偏好、推算其信息行为趋势,继而推送大量相关内容,以“偏好吸引”来延长我们的停留时间。某种程度上,这是对于我们隐私的窥探,也是算法世界的“危险”。

细细思之,我们不可只怪罪于互联网。在技术飞速发展、隐私泄露风险可能加大之时,我们不能选择逃离大数据时代,而是要多方共同努力与合作。现如今相关法律保障机制、综合治理机制、宣传教育机制、道德自律机制等已在不断建立与完善。所以更重要的,既是要加大隐私保护技术研发,也对我们如何增强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保护好个人信息,谨慎发布自己的隐私内容,增强自己的信息安全意识;发现自己的隐私被泄露后,学会用法律捍卫权益。“厚德”方能“载物”。我们也要始终保持一份理性,对每一条信息都冷静客观看待,追求真相,不相信虚假,不传播虚假,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大数据是网络时代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我们虽身处“没有隐私”的时代,但我们仍有捍卫“被遗忘”的权利,就如《无隐私时代》中的“选择性隐身”。要活在当下,坚持独立思考,明白自己想做什么、在做什么。

来源:红网

作者:泽让金

编辑:钟星月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