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心如(上海财经大学)
2022年上半年,9.56%的实体书店没有收入,32.09%的实体书店收入在10万元以下。在12月21日举行的2022中国书店大会上,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发布的《全国实体书店经营情况调研报告》披露了这串数字。《调查报告》针对全国994家实体书店进行了问卷调查。实体书店收入不振的直接原因是疫情影响,但背后的深层原因是电商冲击下经营模式转型艰难。(12月22日 21世纪经济报道)
时代浪潮下,实体书店面临着数字化产业冲击、经营成本偏高、盈利问题难解等深层次的经营困境,新冠肺炎疫情的打击进一步加快了行业变局。但实体书店也在不断探索把握转型机遇,如多元业态的有益尝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突破等,彰显了实体书店的发展潜力。实体书店作为特殊的文化产业,同时承载着商业性与文化性,并不是一门金钱至上的生意,更是城市中的文化复合空间,既属于城市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也受到城市文化的辐射影响。在探索实体书店破局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重视实体书店与城市文化之间的重要关系。
首先,实体书店是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空间的出现就是社会关系交互运作的结果”,书店所提供的不仅是实体阅读空间,更是人们对思想、理论、精神等方面的文化进行想象、生产和表达的场所。以书为主体的空间是实体书店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优势。“书”使其成为文化知识的传播载体,发挥提升城市文化素养的作用;而“空间”不但能够容纳市民创造的文化印记,涵养城市文化,而且也能发挥媒介作用,承载和传播城市文化。
以上海新华书店南村映雪店为例,其位于松江区泗泾古镇方塔旁的清朝建筑管氏宅内,店名取自元代文学家陶宗仪宅邸“南村草堂”与藏书家孙道明书斋“映雪斋”。徜徉于书店内,一席方桌、一杯清茶、一卷图书,千年古镇的历史气息,人杰地灵的文化氛围,上海城市江南文化的特质,在实体书店的文化空间中被营造与点亮。因此实体书店能够作为城市的文化名片,彰显城市的文化韵味和特有气质,推动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此外,随着实体书店越来越注重建筑设计和品牌运营,其本身具有成为城市文化资源的潜力。正如社会学著作《城市文化》一书中所说,“景观是一种文化资源”。一方面,实体书店的建筑美学成为“景观”,也就映射成为城市文化资源的一部分。如钟书阁泰晤士店以其出彩的空间设计成为上海的文化景点之一。另一方面,实体书店作为媒介在传播书籍等内容的同时,也在生产自身的文化符号——选品、空间布局、标语口号等都是实体书店的品牌理念的具象化,是书店的内容生产,它嵌入读者的消费生活中,与其他文化设施共同塑造着城市文化。以诚品书店为例,其运营秉持人文、艺术、创意、生活的品牌初衷,不仅创作出大量经典的海报和广告,也成为台湾当地著名的文化交流场所。
与此同时,城市文化也有利于重塑实体书店竞争力。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深受城市文化影响的市民文化素质、消费习惯、阅读兴趣等因素会对城市中的实体书店经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实体书店只有更好地把握城市文化的特点,与当地文化相融合,才能更好地切入城市文化消费的市场。并且,在符号化、审美化消费特征愈发明显的文化消费市场,发挥地方文化的独特美学能够帮助避免同质化,提高实体书店的竞争力。如实体书店品牌言几又,秉持“连锁不复制”的设计理念,每家分店突出融合地域文化特征,成为其主要的竞争优势之一。
总之,实体书店和城市文化之间呈现着相互影响、相互成就的动态互动关系。实体书店作为媒介产业,既面临着商业竞争的压力和外部性的干扰,也承载着文化服务的功能。但社会对文化消费的需求,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消费水平、社会精神文化境界等方面的影响,不同城市的文化政策环境也会对实体书店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当前我国仍处在发展中国家的阶段,疫情之后文化消费需求的恢复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尤其在当前市场经济和互联网快速发展的阶段,造就了碎片化阅读和短视频风靡的文化环境,实体书店仍需不断探索转型发展的路径。为支持实体书店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文化空间的功能,在将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或许仍然需要政府给予多方面的鼓励和帮助。
来源:红网
作者:赵心如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