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雨(郑州大学)
近日,“请回答,余华”主题展在北京一书店举行,展览围绕余华的四部重要作品《文城》《活着》《兄弟》《第七天》组成“余华世纪套装”,串联起这位作家的写作历程,以及这四本书铺陈开的百年中国故事。展览中,针对年轻读者的提问,余华站在他们的角度的回答,戳中了大家的内心。网友纷纷表示:“余华老师,懂我!”“我的互联网嘴替”“呜呜呜太感动了!真没想到余华老师这么理解我们”……(5月26日 红星新闻)
余华针对“躺平”“上香”“精神内耗”“空心人”等问题给出了角度独特的回答,看到了当代年轻人承担的压力和在这之下产生的迷茫和身心疲劳。令人有些惊讶的是,他对这些问题呈现出一种接纳的态度,坦然而不对抗,心态当中有一种平和的积极,这值得当下的年轻人思考。
谈到“精神内耗”,他说:“精神内耗一方面可能是消极的,人好像一直在跟自己过不去,但其实它也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为什么呢,如果他什么都不耗的话,他连寻找出口的动力都没有了。精神内耗在某种程度上说,他是在寻找一种出口。”这些话一下子就为人们打开了新的思路。一直以来,年轻人总是逃避着精神内耗,为它感到深深苦恼又无法摆脱,但是却很少去从另一种角度看待。精神内耗实际上是一种和自己的斗争,对自己的询问,与其用焦虑的心态对抗它,不如以平和而积极的心态承认它、接受它,与它和平共处,再慢慢摸索属于自己的出口。
再例如面对现在很多人成了“空心人”(对生活、学校、工作都没有目标的人)的现象,他点出“这只是一种情绪,一种精神疲倦的表现”,甚至直言“自己有时候也想成为空心人”。余华并没有对“空心人”加以急切的批判,也没有意图寻求清醒,仅仅包容地阐述了其背后的精神现状。有时候,年轻人对于自身越来越空荡的内心总会觉得担忧,甚至觉得自己生活得很“没有价值”,却忽略了精神疲倦的客观事实。比起为“空心人”而困扰,视之为洪水猛兽,更应该做的是先接受自己的状态,与自己达成和解,再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探索改变现状的途径。
“余华太懂现在的年轻人了”,这份“懂”就体现在没有拿常见的价值观去理解和定义这些现象,而是把看似负面的东西用平和的话语解释开来,其中蕴含着一种精神的强大。当下的年轻人不妨从中获得一些启示,以坦然面对、冷静思考的态度观察和看待自身的问题,如此才能做到不苛责自己,也不陷入焦虑迷茫的怪圈。
来源:红网
作者:韩雨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740/83/12716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