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可瑶(西京学院)
#妈妈给四年级儿子请7天假去看虫##特殊爱好被父母尊重的孩子有多棒# 广东深圳,张赫奕6岁时突然爱上各种虫子,为了看虫子,怕虫的妈妈带他跑了10多个省份。四年多来,张赫奕一直保持热爱,他认识近300种昆虫,去了很多小学讲PPT。这学期,妈妈还帮他请假一周去看虫,而他梦想就是长大后研究昆虫。妈妈说,只要他能坚持,我一定陪到底。 (5月31日《南方都市报》)
张赫奕小朋友之所以能够做到让父母如此支持自己的爱好,绝对不是只说了一句自己想要去看昆虫那么简单,他与他的父母之间,肯定很好地扮演了倾诉者和倾听者的角色。要想让父母了解到自己的真实想法,很显然“沟通”就是那架最好的桥梁,也是构建良好家庭关系重要手段。我们只有把内心的声音表达出来,才会使自己的观念更容易被他人接受,谁也不是谁肚子里的蛔虫,父母与孩子更是站在不同高度、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两个个体,有效地表达能使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更加贴近。
听取孩子的想法是家庭教育的必修课,也是帮助孩子形成独立思维的关键时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诱发其创造力和创新力,将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案例中的张赫奕无疑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我们要知道孩子一旦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期待,内在动力就会被激发,会更聪明、更能干、更有悟性。也正如人文精神中所说的那样,要关注人性对于幸福和尊严的追求,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其精彩处在于,能尽人之才情的个性创造,而产生出伟大的科学和艺术。
“听取孩子的想法,并给予支持”绝非一件易事,在如今绝大多数的家庭教育中会有这样一种观念——大人们往往会以自己的人生经验,用一种“我这是为你好”的口吻,让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执行人生。虽然这为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避免了许多弯路,但却忽视了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试错并不可怕,而在这漫漫的一生中不可能都是在做对的决定,父母也不会陪伴孩子一生,人总归是要独自面对风雨的,谁说弯路上的风景不会比捷径的更精彩?学会做决定,学会自己去感悟人生是成长成人的关键。
万事万物皆有其规律,教育和学习也是一样的,切不可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不然容易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皮亚杰曾说:“知识来源于动作,而非来源于物体。”因此,尊重孩子兴趣爱好,让他们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变化,在观察中体验趣味,如此过程里既习得了科学知识,又满足了孩子的探索求知的欲望。
兴趣便是最好的老师。以兴趣为引,让孩子在玩耍中探寻自己的人生方向,这是张赫奕家庭教育的奥秘,也将会是中国万千家庭素质教育的缩影。
来源:红网
作者:吴可瑶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