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峰
今年年初,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发布《农村留守儿童手机沉迷问题调查与对策建议》研究报告,引起媒体关注与社会热议。报告显示,四成留守儿童有专属手机,一半留守儿童使用长辈的手机。67.3%的家长认为孩子出现了手机沉迷的趋势,21.3%的家长认为孩子严重沉迷手机,情况十分严重。(7月17日《中国青年报》)
要想毁掉一个孩子,请给他一部手机——认同这句话的家长不在少数。《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农村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为97.3%。由于超四成农村未成年网民没有和父母双方一起生活,导致农村未成年网民在上网用网上缺少家长的监督约束,农村未成年人沉迷手机现象较为严重。有的孩子甚至借上网课、做作业之名欺骗家长,以达到长时间占用手机的目的。不少农村家长由于缺乏防沉迷意识和手段,眼看着自家孩子被“锁在手机里”而无计可施。留守儿童沉迷于手机,已成为当前部分乡村面临的共性问题,亟待引起家长、学校和全社会的关注。
在今天的电子游戏产业中,以战争和暴力为主题的电子游戏颇为普遍。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子游戏中的战争和暴力情节越来越逼真。玩家对游戏中的杀戮和血腥场面渐渐习以为常。对于尚未形成完整道德观念、缺少识别能力、涉世不深的青少年而言,“暴力游戏”的危害风险是显而易见的。游戏不是天然的恶,但“暴力游戏”任其泛滥,则可能成为恶之源。暴力、色情、贪婪、玄幻……这些电游已沦为不少未成年人荒废学业、近视高发、增加家庭经济负担甚至诱发犯罪的“精神毒品”,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危害社会安定。
孩子沉迷网络游戏当然有自制力不够,家庭教育不到位、不科学等因素,但网游商在经济效益的驱动下,忽视未成年人心智发展,也在客观上加剧了未成年人的沉迷。为“防沉迷”,国家多次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有关部门也敦促各家游戏公司、视频网站、直播平台对“青少年防沉迷系统”进行多次升级,但顽疾仍然存在——实名认证、“青少年模式”流于形式甚至形同虚设。
农村娃被“锁在手机里”,还需综治来“解锁”。期待我国抓紧出台严格限制未成年人网游的法律法规,实行电子游戏分级制度,让青少年网瘾患者或接近网瘾的网游依赖者走出虚拟世界。期待有关部门升级管控、强化执法,重点排查用户数量多、社会影响大的网络游戏产品,对价值导向严重偏差、含有暴力色情等法律法规禁止内容的,坚决予以查处,以利剑斩断“暴力色情游戏”这一伸向下一代的黑手。全面加强未成年人游戏产品准入监管、建立完善的网络游戏审批发布机制和考核体系、调整未成年人网络游戏预警时间等等,也不失为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关爱之举。
同时,要加强农村地区,特别是留守儿童集中地区中小学校网络常识、网络技能、网络规范、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定期家访等方式教育家长,就手机管理的方式进行沟通,达成共识,达到课内课外教育相结合。并引入社会力量,帮助农村地区家长更好承担起教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互联网的责任。
暑假是留守儿童沉迷手机的“黄金时间”,更需要加大管理力度。农村中小学可开办暑托班,在暑托班中充分利用已有师资,开展多种形式的素质教育课程,如思想教育、劳动教育、历史教育和音乐体育等。将留守儿童课外时间利用起来,能够让他们远离手机,同时又能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补上素质教育的短板。
来源:红网
作者:王红峰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