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网络烂梗”盛行,别让僵化的表达束缚了思想
2023-07-19 15:55:26 字号:

“网络烂梗”盛行,别让僵化的表达束缚了思想

88148d014c4c483f82228f5274bb2ca2.jpg

□姚国倩(广西大学)

近日,南京市的一名小学老师朱文洁用“做有生命、会思考的蝴蝶,不做随风而飞的气球”的例子来引导学生理解“网络烂梗”的视频上了热搜。这起事件源于老师在检查学生作业时发现,部分学生将互联网上学到的“网络烂梗”应用至日记、作业,甚至是试卷等,“网络烂梗”在无形中已经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思维。(7月18日 《湖南日报》)

如今,随着网络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已经不自觉地使用一些简洁又有独特意义的“网络热词”进行交流,与此同时,一些恶俗的、低劣的“网络烂梗”也正逐渐侵蚀人们的思维。这种现象,在小学生群体中则更为普遍。由于课余时间的丰富与生活环境的改善,现如今,大部分学生群体已成为互联网上的“原住民”,对于“网络烂梗”的接受度、熟悉程度已经远远超过成年人。且由于其仍处于成长阶段,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网络烂梗”面前,往往无处可避。他们会不自觉地被新奇的表达方式所吸引,不自觉地模仿、学习,最终,真正成为“烂梗”潮流中的一员,并引以为傲,应用于生活中、试卷上。长此以往,真正正确的表达将会被学生们遗忘,而“烂梗”也随着网络热潮的褪去而失去意义。留下的只有语言匮乏、思维固化的学生群体。

诚然,“网络热词”在生活中有时会被人们认为是一种新奇、有趣的表达方式,其在文字背后存在的意义往往使人探究,并被打上搞笑、好玩的标签。然而,在有趣、新奇的背后,我们不妨多加思考,这样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是否真的有助于人们思维的发展呢?它是否在无形中使得语言表达变得匮乏、僵化了呢?

当“烂梗”深入人心,语言的力量将被禁锢于思维的枷锁中。“网络烂梗”真正做到侵袭人心之际,我们在表达情绪的时候,在第一时间想到的语言是“6”“芭比Q”等低级趣味的情绪表达词,还是相对规范的“无言以对”“悲伤”呢?尽管在生活中人们并不会过多地使用较为规范化的表达,但规范化的表达在潜移默化中也会活跃人的思维。人们看到或想到任何东西,不应该在第一时间想到那些无法长久“存活”的“网络烂梗”,而应该挣脱“思维的缰绳”,将语言真正的魅力应用于丰富多彩的场景中。

由于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短视频,这无可避免。然而,在短视频潮流下,我们更应该意识到“网络烂梗”代表的只是一时的乐趣,而不是表达的工具,更不应把其当作潮流,更不应该盲目跟风。家长要好好引导孩子上网学习,帮助孩子正确消化网络带来的不良影响。老师也应多加引导,帮助孩子养成正确的语言使用习惯,让教育回归初衷,让语言展现魅力,让思维得到发展。

来源:红网

作者:姚国倩

编辑:钟星月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