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柱(防灾科技学院)
位于北京通州的宋庄被称为“画家村” ,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近万名艺术家在这里生活、学习、创作。据媒体报道,在这个坐落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创新发展轴上的艺术小镇里,有着超过三十家大中型美术馆、数千个艺术家工作室。全球超过80%的国家级艺术馆、博物馆都收藏和展览着来自宋庄艺术家的作品。这里,也是中国艺术教育最集中的地方之一,平均每年在宋庄进行各种艺术学习者达到2万人,有各种规模艺术培训机构55家。
现如今,宋庄艺术创意小镇已升级为北京城市副中心155平方公里范围内3个特色小镇之一,被《北京市商业消费空间布局专项规划(2022年—2035年)》定位为特色型商业消费聚集区。大刀阔斧的改造正在这个北京东郊的村庄上发生着,但创造这片艺术旷野的艺术家们,生存空间似乎日渐逼仄。转型升级的宋庄,请给艺术家留出一个“喘息”的空间。
宋庄的转型升级符合艺术区和经济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纵观中外艺术区的发展大多会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最开始自发形成,不断发展壮大。然后是随着影响力的扩大,商业的介入,生活成本越来越高,艺术家被迫纷纷离开,寻找新的据点。最后商业深度化,变成艺术旅游和文创产业的聚集区。最终的结局则要么越来越商业化,成为单纯以“艺术”为装饰的旅游休闲区;要么逐渐衰落,无人问津。目前宋庄正处于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的转型期。
转型必然会带来阵痛,而宋庄转型的阵痛正在由艺术家们承担着。对于宋庄来说,转型意味着原有的,已融入生活中的事物会难以避免地被改变,而对于从外迁来的艺术家们,最直接的变化就是商业化带来的租金、物价的上涨,生活成本增加。这恰恰触及到了宋庄一开始的核心竞争力——一批喜爱艺术的人因其生活成本的
宋庄因艺术家而兴,留下艺术家才能留下宋庄的“魂”。不同于北京798艺术区的废弃工业厂
不可否认,转型升级者未尝没有考虑到艺术家的生存空间,但仍需要采取更多实际的行动。筹备数月的中国宋庄艺术市集在2023年2月21日开幕,首日人潮涌动。艺术市场的大众化是无数从业者心心念念的期待,特别是当下亟待复苏的宋庄——这个全国最大的原创艺术家聚集区。当下宋庄对公众的整体吸引力仍非常有限,艺术家难以养活自己,在缺少有效的扶持管理机制的情况下,艺术家还能留住多少呢?租金房价的高企让艺术家们高呼“连商业都活不下去了,艺术还怎么活下去呢?”在转型升级期间,尽快建立一个有效的扶持
留给艺术家一个“喘息”的空间,宋庄这片艺术旷野将会更加广阔。
来源:红网
作者:黄大柱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