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小丑造型”海报引争议,真实还原不等于情境授权
2023-08-20 15:34:14 字号:

“小丑造型”海报引争议,真实还原不等于情境授权

微信图片_20230101151146.jpg

□丁超逸(复旦大学)

今年8月,由陈凯歌执导的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宣布杀青。其中,一张宣传海报因其“小丑”式的形象和“阴间”的画风引发巨大争议。主创团队于8月17日发布微博回应,表示由于其考虑不周,没有对幼年李晓这一角色杀青当日的造型以及这个角色的背景给予必要的介绍,导致这个造型给网友制造了不应有的疑惑和误解。需要指出的是,真实的还原并不代表情境的授权,用社会难以接受的形式进行宣发推广,是对社会大众的不尊重和不友善。

争议的焦点在于,“小丑”形象是否能运用于电影的宣传推广。这张被认为具有侮辱性的照片,出现在饰演幼年李晓的演员张熙然的海报中。主创团队在微博回应中表示,“新中国成立前,幼年李晓在战乱中被外国人收养,她被‘养父’要求扮成小丑跳舞,在宴会上供人取乐。”不可否认,这是李晓屈辱的幼年时代,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该被遗忘的战争孤儿的模样。电影希望还原这一形象背后的真实故事,让更多人知道并记住这段历史,勿忘国耻、发愤图强,这本是一件好事。然而,这一形象运用在电影的宣传推广之中,显然很不合适。不少网友都感到迷惑,在展现志愿军战士英雄气概的影片中,出现这样一个“鬼”造型,是想表达什么?也有人指责,这涉嫌“侮辱英烈”。可见,人们并不买账,社会大众朴素的认知与情感无法接受这一行为。

受到指责后,导演和团队的回应既没有认识到问题的根本,也缺乏承认错误的虚心与真诚。团队在博文中写道,“因为事先对这个角色及其造型缺乏必要的介绍,在发布后造成了一系列的误解”,且表示“这个造型是小朋友拍摄的最后一场戏,所以选择用这张照片记录这一刻”。团队在致歉中将原因归结于“缺乏介绍”,且认为“最后一场戏”是选择将这张照片作为宣传海报的合理理由。这种避重就轻、以自己为中心、不全面回应问题的态度,无法真正体现诚挚的道歉,反而引起了更多的不满,甚至加剧了大家对创作团队甚至是电影本身的反感。这张问题海报和团队后续的举措,把一个好的题材、本应被关注的作品带入深渊,造成了更多消极影响。

可以发现,这一事件的根本问题在于,对真实的还原不能等同于使用情境的授权。屈辱的历史、悲惨的人物、刻骨铭心的事件,都是值得铭记的,但不是所有的内容和形象都适合所有的情境。在灾难新闻中,许多现场的照片都是真实记录的,但在报道时往往需要打码、置换效果图等技术处理,因为太过血腥惨烈的画面无法被大众接受,也不适合广泛传播。空难发生后,乘客的最后一条朋友圈能体现他们线上交往的真实,却不应被直接挂在网上。司法实践中,通过非法途径获取的证据,即便内容真实也往往无法被采纳。这些情形都表明,内容真实并不意味着其可以出现在任何场合,所有真实的内容被提出和发布时,都必须考虑到出现和使用的情境。

同时,情境的授权不是导演和团队说了算,而是要考虑到普遍的社会认知与社会共识。被质疑的“小丑”形象,在电影中通过叙事和解读展现出来本无可厚非,也能让观众了解到一段特殊的历史事实。然而当其被运用在商业宣发和推广中,很明显会让大家感到不适,也违背了基本的商业伦理、宣传规律与企业社会责任。

事件发生后,团队本身存在的问题也暴露无遗。在事件回应、问题处理、危机应对、舆情分析等方面,团队缺乏最基本的想问题、做事情的能力。而这种以自己为中心、用错误解释错误的回应方式,更是对社会、对观众极大的不尊重。对比之下,近年来许多新型主旋律影视剧也曾遇到舆情事件,但当面对质疑和意见时,一些团队的态度和举措值得学习和点赞。

《觉醒年代》播出后,有观众提出了许多尖锐的细节问题,导演和演员认真整理了这些内容,并在直播和采访中予以认真回应,不仅收获了观众的肯定,还让大家对这部剧好感倍增。《望道》开拍前,主创人员走进复旦大学等高校,充分了解老校长在师生心中的形象以及研究者、师生和社会大众对电影拍摄的意见建议,把调查工作做到极致。这表明,面对社会质疑,创作团队是可以做好的,甚至可以通过一些身体力行的亲身实践提前学习、了解和预测,避免不必要的问题发生。关键在于谁去做、怎么做,以及是否愿意去做。

市场化、全球化的时代,影视剧不能沦为少数利益者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的活动。涉及历史事实的影视剧在制作和宣发时,不能忘记情境的考量,必须考虑到普通大众,考虑到社会意义和价值导向。尊重历史也尊重社会、充分还原事实也充分考虑情境的作品,才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才有资格被称为人民的艺术。

来源:红网

作者:丁超逸

编辑:刘昱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