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东旭
记者在基层调研时发现,一些地区和部门形式主义的病灶仍未根除,同时有了“精致务虚”的新苗头、新表现。比如,有村民反映,在一些常住人口年龄偏大的“空心村”,村里为整亮点、搞创新,跟风建设“网红打卡地”,却对增收、看病等村民真正的“刚需”充耳不闻。正如一名基层干部所说:“全部精力都围着‘美化指标’转了,哪有时间围着百姓转?”(9月9日 半月谈)
时下,一些村、社区发挥当地资源、人文等优势,积极探索建设“网红打卡地”,这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工作方式。一些成功的“网红打卡地”,能够通过提升曝光率、显示度,让乡村振兴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助推居民增收、产业发展、生态保护。但是,这种探索的前提,应该是在满足居民看病、教育、交通等“刚需”基础上的。把全部精力都用于搞“网红打卡地”这种“时髦”工作上,却没有时间深入群众身边察民情、听民意、办实事,显然是一种本末倒置。
满足居民群众的“刚需”,是推进基层工作的首要目标。基层资金资源有限,推进工作不能贪大求全,更不能不顾自身基础和条件盲目跟风、过度创新。毕竟,跟风建设“网红打卡地”的时间多了,满足民生诉求的精力就少了;搞“美化指标”等“面子”多了,解决民生琐事难事等“里子”就少了。一多一少,最终多的可能是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工程,少的却是民众感受直观强烈的幸福感、获得感。
这一多一少,背后折射的是政绩观是否正确、工作作风是否扎实深入、工作方式是否实事求是。“网红打卡地”并非不好,但好的想法也要立足于适当的土壤,否则,就难免沦为邯郸学步的尴尬。盲目跟风建设,忽视群众最关切的增收、看病等刚需诉求,在一阵风似的建设中,看似热热闹闹,结果很可能无法实现积极的初衷,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资金资源,更会因虚浮的作风遭到民众批评和质疑。
把“刚需”实事做到民众心坎上,要求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少一些政绩冲动,多一些求真务实。诚然,“网红打卡地”等“美化指标”能够立竿见影彰显工作业绩,也能赢得上级的点赞和认可,甚至实现“一白遮百丑”的效果。但这种业绩,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客观发展规律,也背离了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是一种重面子不重里子的工作方式。无数的工作实践证明,重面子,最终失了面子也没了里子;重里子,最终得了里子也拥有了面子。
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不能“一张方子治百病”,更不能重面子不重里子。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应该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有机统一起来,真正静下心来、扑下身子、沉下姿态,多做一些居民群众关心关切的实事、琐事、难事,真正把工作中到群众心坎上。上级党委部门也应该建立健全科学的基层工作评价机制,以鲜明工作导向督促基层多做事少作秀、多做功少唱功,努力让更多工作让群众可感可及,以实实在在的进步发展赢得居民群众认真点赞。
来源:红网
作者:汪东旭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