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华纬(重庆大学)
这几天,杭州市拱墅区教育研究院学生成长中心副主任、德育研究员周慧老师的一条朋友圈,引起了老师、家长的大讨论,争议的焦点,是体育老师适不适合当班主任。原来,周老师发现,有家长在网络上诉苦,孩子所在的学校新学期有一个变化——全校所有体育老师都被安排做了班主任,一位足球专业的体育老师,就成了自己孩子的班主任,让她很惶恐。(9月6日《钱江晚报》)
一方面,有家长认为,相较于语数外科目的教师,体育教师不教文化课,当班主任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从班主任的工作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水平提高的角度出发,这部分家长认为班主任在一个班级中发挥的作用与任课老师无异,应当一切为了成绩服务。进而,家长同样用衡量任课老师的“标准”来评判班主任的工作能力水平,认为体育老师不能教专业课程,就不会是一名合格的班主任。
另一方面,有家长认为体育老师的直率外向与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相契合,体育老师更能够带领学生多锻炼身体。此外,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体育老师可以把主课老师从繁琐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让其更加专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对学生的成绩提高其实更有益。
其实,班主任本就没有固定“标准”。根据《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班主任由学校从班级任课教师中选聘,选聘班主任应当在教师任职条件的基础上突出考查以下条件:作风正派,心理健康;热爱学生,善于与学生、学生家长及其他任课教师沟通;爱岗敬业,具有较强的教育引导和组织管理能力。在一个班级中,班主任通常扮演着凝聚班集体的重要角色,仅仅从班主任对学生成绩影响的角度出发评判一名老师的工作是否合格,本就是不合理、十分局限的,似乎评价一名学生也只有成绩好坏一个标准一样。
由于在中高考中,体育音乐等副科的重要程度不及语数外等主科,因而造成了学校与家长们的“应试态度”,无论是日常课程安排还是业余时间分配,副科似乎永远是被闲置的一隅。一方面,只侧重教授学生课本知识、忽视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其离开校园后适应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为了学而学”的应试态度裹挟人的思维,使人在脱离考试体系后失去动力与目标,如一脚踏入旷野却不知方向。再次,为评价班主任划下标准在某种程度上也等同于为人生价值评价体系判下及格线,是一种片面的价值认识。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跳出“唯成绩论”的刻板标准,跳出纯粹应试思维的限制,班主任可以由任何富有教育激情的老师担任,学子的学习生涯也并非打怪升级、终点唯一的冒险游戏。德智体美多元发展,成为自己人生的“六边形战士”才是正解。
来源:红网
作者:肖华纬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