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佳段彤(郑州大学)
“社恐”全名为“社交恐惧症”,网络上流行的“社恐”一词,强调社会学层面的心理与行为特征,主要是在一定场合中,如公开场合或社交场合,面对特定的人,如不熟悉的人或陌生人,而产生的言语和行为拘束,如不敢看别人、害怕被别人看,以及产生焦虑、不知所措的心理感受。
在微博上搜索“社恐”,能找到“社恐星人日常”“社恐对人的影响有多大”“社恐人有多矛盾”“当代社恐最想逃离的瞬间”等阅读量过亿的话题讨论。《中国青年报》曾经联合中国社科院、探探社交平台,就当下年轻人的社交状况发起过一项调研,结果显示,超过四成青年表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恐”。“社恐”已经成为青年群体一种较为普遍的状态。
对“前台表演”的逃避或许可以从社会学角度解释“社恐”。戈夫曼曾经提出“前台后台”理论:“前台”是指个人扮演正式角色的社会场合或接触活动——他们在进行“台上表演”;“后台”则是人们组装道具并为更正式场合的互动做准备的地方,类似于剧院的幕后或者拍电影时的镜头外活动。当人们安全地避往幕后,就能放松下来,把在“前台”小心克制的感情和行为风格发泄出来。而人们在社交中的活动就是“前台”表演,努力在别人面前需要展现自己好的一面,同时还要表现出对方所期待的样子。从深层次来分析,在“前台”即社交活动中进行表演,伪装自己本来的特质、展现对方所期待的特质,这是一件花费精力的事情,而在“后台”即不需要进行社交的地方,可以放松做自己,没有那么多拘束,相比而言不社交就更容易令人接受。
此外,对于现在深受“内卷”其害的年轻人来说,“社恐”不外乎是一个减少人际交往的好借口。《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曾提到过一个有趣的“目的论”观点:“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也就是说,“社恐”青年先有了“不交往”这个目的,然后会为达到这个目的制造出不安或恐惧之类的情绪。在内卷的大环境下,“社恐”就是在高压之下,年轻人为获得喘息机会的再合适不过的理由。
社会单一且功利评价体系,对于“社恐”的出现与流行也有一定关系。“保不上研就是没好好学习”“别搞那些不务正业的,考公考编才是最稳定的”“到了年纪就该娶妻生子/结婚嫁人”“挣那么多钱有什么用,连孩子都没一个”“那么高的学历有什么用,自己孩子的成绩那么差”……人生轨迹似乎被固定了,只剩下这一条正确的“康庄大道”。我们似乎在高空中走钢丝,一步走错万丈深渊,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任何一种群体情绪的产生都有迹可循。当我们在谈论“社恐”时,我们其实是在逃避被人凝视的目光、逃避在意别人与被人在意的心理感受,逃避喘不过气的现实世界,逃避社会的规训。但是,拒绝与外界交往又何尝不是一层包裹自己的茧子呢?我们应该知道,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他人的眼光如何?世俗的评价又如何?人生只有三万天,如果因为逃避而失去体验其他可能性的机会,不与他人进行交往,这难道不算另一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吗?
我们对“社恐”的认识,不能简单停留在网络流行词层面,而要了解这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青年生存状态与价值观念转变的体现,对“社恐”现象的引导也不能简单停留在纠正“偏差行为”的层面,而是要从社会、个体两方面入手,构筑宽松友好的社会氛围,增强群体之间认同感,形成社会生活共同体。
来源:红网
作者:石佳段彤
编辑:钟星月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