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明(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第一个“转型期”,这个时期的孩子通常是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变得多愁善感且封闭心灵。他们在心智尚未真正成熟之际,却要独立处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最容易因无法及时排解心中忧愁而变得郁郁寡欢,甚至抑郁成疾。在这方面,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早已给读者刻画出青春期少年的烦恼故事。
当代中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他们有无群体性的“心结”甚至抑郁表现呢?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青少年抑郁风险高于成年人,抑郁风险呈现低龄化趋势。近年来,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发病率总体逐年增高,且其存在患病率高、识别率低、自杀率高的特点,严重损害我国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报告》提供的数据无法让人乐观,而这份《报告》也在新浪微博上引发关注。纵观网友的热议,有关青少年抑郁的话题,网友们的观点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种观点,网友们感慨现在的青少年生活在劳累与健康的“矛盾织网”当中:“现在的孩子压力太大,整天不是上学就是兴趣班。”“都活得不快乐,不知道怎么的了。欲望太多又无法实现。”“让自己太累了。”“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最重要。”
第二种观点,“病友”群体自我疗治的献言献策:“我以前有过。”“我知道我有。”“别说孩子,我都有。”“从小就有过,但我内心强大,自我疏导。”“无所谓,确诊且在治疗。”“我都是赶快下楼跑个几公里就好了,运动是最好缓解焦虑的方式。”
第三种观点,解铃还须系铃人,不少网友希望全社会要解除青少年抑郁症这个早已响起了警报的“铃铛”:“情绪病不是开玩笑的。”“这个确实需要关注。”“保持良好沟通,保持理解,希望几年后娃儿青春期能够平稳一点。”
此外,也有网友对常见的抑郁症调查方法颇有微词:“学校少做些调查问卷,问卷里的问题都有引导性的,最讨厌学校填这种抑郁倾向的调查表。”
青少年的抑郁症发病率,从一个侧面与备受关注的社会性“内卷”不无关联。如果大的社会环境都在“卷着”,这样的“卷态”必然会从成年群体传递给青少年群体。当一个家庭要求自己的孩子追求名利获得“成效”时,很快会被“掉队”的家庭效仿。当这样的“家际模仿”变成社会性模仿,青少年群体就成了“内卷机器”上的“未成品”,不得不随着高速的“社会齿轮”旋转起来。他们的烦恼程度,跟“社会齿轮”的转速也就成了正比。跟不上节奏或觉得跟节奏吃力的孩子,有了“心结”如果不能及时解开,难免成为潜在的抑郁对象。
关爱青少年从来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需要整个社会行动起来。减少青少年群体抑郁症发病率,也许引导青少年善于敞开心扉是最有效的做法。至于青少年群体该如何敞开心扉,笔者的建议是:
青少年要善于向自己敞开心扉。要学会跟自己交朋友,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写进日记里;把今天自己的经历写给未来的自己,这样的“信札”也是在跟自己对话。学会做最懂自己的“知心人”,“心结”通过个人心灵的活跃而避免成为“一潭死水”,烦恼自然少了许多。
青少年要善于向好友敞开心扉。不论是在邻舍还是在校园,每个青少年总有个把自己的“老铁”。一个可以交友的孩子,一定有办法跟自己的小伙伴倾诉心肠。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通过建立同龄人的“情感共同体”,寻找排泄情绪和怨愤的良方,“心结”少了,抑郁也就绕着自己走了。
当然,父母是自己最好的导师,青少年也要善于向父母敞开心扉,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大胆表达出来。一次表达无效,可以多次表达,相信一个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母,总有坐下来跟孩子沟通的时候。通常的代际冲突在于,父母对子女的功名预期和青少年个人的理想蓝图之间存在差距。而家庭要幸福,就需要在真诚的交流中寻找平衡点。
要让青少年敞开心扉表达他们的诉求,引导他们积极向上,避免把成年世界的诉求克隆到青少年身上。青少年阳光了,我们的社会才有真正的未来。
来源:红网
作者:刘海明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