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喜庆
眼下,返乡过年人流增加,给医疗条件相对薄弱的农村牧区新冠病毒疫情防控带来一定的压力。乡村居民一旦感染,找谁看、怎么办,成为人们普遍关切的问题。对此,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加大保障力度,助推基层医疗机构当好“守门人”,让群众有“医”靠。 (1月13日 半月谈网)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工作重心已经从“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对于缺医少药的基层乡村来说,需要基层医院、地方党委政府相关部门组织力量,将急需药品送下去、把重症患者接到医院来。
目前,虽然感冒发烧、止咳镇痛类急需药物紧张问题有所缓解,但是有的乡村依然购买困难。尤其是八十岁以上的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儿童等重点人群,被病毒感染引发重症后,进入医院住院治疗难度大,买药、就医成为农村群众的“拦路虎”。
越是关键时刻,基层医疗机构越要肩负起神圣的使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做好健康服务。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就是这样的典范,该地加大了保障力度,想方设法把急需药品送到村里去,把重症患者及时接到医院来,最大程度保护乡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这样的暖心健康服务,解决了农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是落实中央精神的创新性举措,值得点赞。
众所周知的是,广袤的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尤其明显,加之患有基础性疾病的老人数量众多,一旦被新冠病毒感染,诱发重症的几率大大增加。同时,不少农村老年人的子女长期在外务工,无人照应,亟需基层医疗机构、地方党委政府为农村老人提供优质的健康服务。比如提前摸排在家人群身体状况,组织医务人员发放急需药品,实施县(区)、乡、村三级双向联动诊疗服务,在各村设立流动门诊等,确保能将感染重症人员及时送到医院进行治疗。
乡村地大人稀,医疗基础比较薄弱,抗击新阶段的疫情防控压力山大。唯有基层医疗机构、地方党委政府一如既往贯彻生命至上理念,及时把急需药物送下去、将重症患者接到医院,提供优质的健康服务工作,切实破解农村缺药少医难题,就一定能够为农村群众保驾护航。
来源: 红网
作者:胡喜庆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