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教育本就是一场“师生同考”
2023-03-15 15:50:14 字号:

教育本就是一场“师生同考”

88148d014c4c483f82228f5274bb2ca2.jpg

□吴昆成(华中师范大学)

近日,安徽省六安中学一段“70余名老师同高三学生一起参加模拟考试”的视频冲上热搜,并引发热议。视频中,教师们齐坐于一个教室中埋头答题,周围还有监考人员。据悉,其考试时间和要求都与学生相同。网友不禁笑问:教师能考过学生吗?(3月14日 《中国青年报》)

教师较学生而言,具有更丰富的阅题、讲题、阅卷经验,在考试分数上超越大部分学生自然是没有问题的。但“师生同考”的意义仅在证明“教师比学生更会考试,因而具备教学资格”吗?笔者认为显然不是这样,教师的资格或尊严不仅仅是考试甚至教学能力的浅显体现。

2015年,江苏运河中学也曾进行过一场“师生同考”,结果是多位教师交白卷表示抗议,一位教师甚至因此被停课。其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很多教师认为校方可以专门组织考试,没有必要“师生同考”,并发出疑问:如果学生及家长发现教师考不过学生,他们的心理反应是如何?此种问题的提出,一方面反映了教师在考试能力的露怯,一方面反映了仍有不少教师对于“教师尊严”的错误理解。

为什么担心学生以及家长的反应?还不是担心“露馅”之后,学生及家长会对自己失去信任。为什么区区一场考试“露馅”,就会让学生及家长失去信任?还不是平时将所有的“教师尊严”都寄予到了考试或教学能力上,在学习方面扮演全知全能的权威角色。若是真权威也就算了,但一个人不可能做到完全优于一个人,在一个方面有所得,必然会在另一个方面有所失。对于教师而言,越加扮演一个权威的角色,也就越加会失去对学生形象的丰富化理解,越加固守片面的教学观念与方法。

“考试”的意义在何处?教师们经常告诉学生:“考试的意义在于过程,而不在于结果。”等到这条真理用在自己身上时,便通常犯了难处。一场考试而已,教师考过学生那是自然,告诉学生“问道有先后”就可以;考不过学生也不必慌张,笑一笑,说一句“弟子不必不如师”也无伤大雅。或许也就是变成学生口里的一个“梗”,让忙碌的学子闲暇之余乐一乐,有何不可?考试最初的意义在于过程,是一种学习以及对学习成效的检验方法,放在教师身上也是如此。其意义不在于“超越学生”的结果,而在于对自我教学方法以及对学生理解的考察,在于一种与学生交流的方式,也在于向学生表示友好的态度。

亚里士多德曾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有很多教师叫学生学习,如同叫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却很少强调自己也要向学生学习、与学生共同进步。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把学生变得和教师一模一样。学生学习教师是有必要的,但不是学习教师本身,而是学习背后的知识与真理。

是时候该打破教师的“尊严观”了。这里的“尊严观”是说“自以为是”的教师尊严观,打破这样的“尊严观”是贴近于教育本质要求的。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首先要做自己,把教师尊严寄予到自我光辉的人性上,自然会培养一种与学生交流为乐的品性,必然也会注意到学生超越自己的一面,而不是用考试成绩“一棒子打死”学生。这并不是说教师不需要一定的考试及教学能力,而是说这种能力应当在正确、科学的教师尊严观下培育出来。这样的教师,自然会注意到学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教师,这种需要是深层次的,也是贴近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需要的。如今社会也越加提倡这种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学生在上面讲,教师在下面听,生动形象地演示了什么叫“师道”。

真正的教育本就是一场“师生同考”,学生参与考试,不是为了应付教师的考察;教师参与考试,不是为了应付学生与家长的考察。或许,“考试”的意义本就在考察自我、发掘自我。如此看,每一个人都应抱着这样的“赶考心态”,去学习、去工作、去生活,去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明天与世界。

来源:红网

作者:吴昆成

编辑:钟星月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