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舟怡(复旦大学)
近日,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在其官网、官方微信号发布《西南大学“公务能力与公务员文化素养”微专业
网友对此看法不一,有的愤而落笔“疯了,八股文时代回归”“我们是为了当公务员而读书吗?”有的却对此大加赞赏“我们学校什么时候开一个?”“挺好的,比培训机构便宜多了”。然而铺天盖地的讨论声,却都绕过了“微专业”一词。笔者认为,不妨先搞清楚“微专业”的性质,将“公务员微专业”与“公务
作为一些高校近年来推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微专业是指在本科专业目录以外,为提升学生在某一特定领域的学术素养和从业能力而开设的多学科交叉融合课程。笔者认为,比起“专业”,称之为“选修课组合”更为贴切。招生简章表明,西南大学“公务员微专业”所有课程学分总和仅为24学分,远低于常规本科专业的修读学分要求。且招生简章中提到,若未完成“微专业”全部课程,虽无法获得微专业学习证明,但可将已修读的微专业课程学分替代通识选修课学分。这表明微专业课程一定程度上对标的是通识选修课,而绝非专业必修课。因此,“公务员微专业”并不意味着人们口中的“八股文时代回归”,它并未替代大学生原本的专业课程,学习公务能力和公务员文化素养并不是高校学生学习的全部,
“公务员微专业”既非此次西南大学提供的唯一选项,也并非国内微专业建设的首次尝试,就先前微专业开设的情况来看,“微专业”培养模式本身应是一次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尝试。比如北京大学很早就开设“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微专业”,为学生提供合计10学分的4门课程,成功帮助学生获得进入国际组织就业的基本能力与应聘条件;比如
既非孤军,也不是排头兵,西南大学的“公务员”微专业一经推出却激起千层浪,这与公众对“公务员”工作性质的误读有关。其实当下的公务员早就不是人们刻板认知里的“养老”岗位。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经历了多次修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在岗公务员管理制度和“凡进必考”的准公务员录用制度,“一杯茶一张报一坐一整天”也因此成为过去式。高校学生选择投身公务员队伍和选择投身其他行业并没有什么不同,都应该被看作青年学生主动走出象牙塔、脚踩社会实践大地的重要一步,应该给予肯定而非冷嘲热讽。
然而,如果将“公务员微专业”升格成为“公务
将“公务员微专业”和“公务
来源:红网
作者:姚舟怡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