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拒绝污化与偏见,让“三八”“妇女”的意涵回归
2023-03-09 15:11:43 字号:

拒绝污化与偏见,让“三八”“妇女”的意涵回归

88148d014c4c483f82228f5274bb2ca2.jpg

□董深(广西大学)

三八妇女节当天,中国妇联机关报《中国妇女报》发布了一则“三八妇女节不是什么女神节”的帖子,迅速冲上微博热搜并引起全网热议。三八妇女节是否可以被称为“女神节”“女生节”,成为大众议论的焦点。

在“三八妇女节不是什么女神节”的微博下,主要有两种声音。一种力挺《中国妇女报》的观点,表示要正视三八妇女节,尊重“妇女”名词。而另外一种则认为“女生节”“女神节”是对“妇女”名词的“美化”,无需上纲上线。

在“女神节”“女生节”的一众拥趸口中,“女神”“女生”是对女性的称赞,代表着年轻与美丽,毕竟“哪个小姑娘觉得妇女好听啊?”在他们眼里妇女是一种丑化女性的标签,但这种打着女性对美的追求的旗号,以“女神”“女王”命名三八妇女节的行为,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标签的桎梏呢?将女性的美好排除在妇女一词之外,实际上是一种对于“三八”“妇女”理解的偏差,这种偏差并不仅是因为一部分人,而是因为整个社会的思维。在这里笔者无意批判女性追求美好的愿望,因为这场矛盾的根本解决方式在于为“三八”“妇女”正名。

三八妇女节是国际劳动妇女节的别称,源自于1909年3月8日人类历史上女性第一次游行示威,女性去争取劳动权益和选举权,喊出“面包加玫瑰”的口号。自1911年起,每年的3月8日为国际劳动妇女节,也就是三八妇女节。三八妇女节也正代表了女性追求平等、独立的精神特质,以及“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女性力量。

而今,说到“三八”,人们总是会想到“死三八”“臭三八”等一系列的污言秽语,让人们对于“三八”一词留下负面的刻板印象,也让大多女性对此避而不谈。“妇女”一词在现实生活的语境里,常常与“中年”挂钩,“妇女”常被形容为已婚的大龄女性,出于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年龄的焦虑,女性也渐渐排斥“妇女”一词,因而认为“女神节”“女王节”是对“妇女节”的美化。但是实际上,“三八”一词是为了纪念人类史上首次游行示威发生的当天而设置的专有名词。而“妇女”一词,不论是拆开的“妇”和“女”还是整合的一个词语,都不是专指大龄女性。在古代,“处子曰女,适人曰妇”,“妇女”是对于女性的统称,哪怕在现代,妇女一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是指年满14周岁的女性。然而,“三八”和“妇女”在现代生活语境中的含义却日益扭曲,这种污名化与偏见不仅让广泛女性感到困扰,也令“三八妇女节”的真实意涵表达出现偏差。在这种偏见的环境下,哪怕女性知道“三八妇女节”的真实意涵,哪怕知道“女神节”“女王节”是被利益裹挟的一种营销模式,也仍然会选择“女神节”这类能够更加贴近女性心理的叫法。

如上文所言,我们或许无需扛着大旗对当前仍然称妇女节为“女神节”“女王节”的人们口诛笔伐,为“三八”“妇女”正名去污才是正解。相关宣传部门要加强对于三八妇女节的正面宣传,弘扬三八妇女节所代表的女性价值。教育部门要更加重视基础教育,引导儿童少年对于“三八”和“妇女”的正确认知。只有拒绝对于“三八”和“妇女”的污化与偏见,让“三八”和“妇女”回归其原本的内涵,才能让广泛女性不再谈“三八”谈“妇女”而色变,自然也便不会有三八妇女节是否可以被称为“女神节”“女生节”的争议。

来源:红网

作者:董深

编辑:钟星月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