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家发
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3月4日开幕。正在北京参会的全国政协委员、我国冬奥首金获得者杨扬将目光聚焦体育中考,带来的两份提案都与之相关。“运动不是为了考试,让孩子们热爱运动,这才是第一位的。”她建议,要谨防体育中考走偏、确保考试公平,同时做好科学研判,审慎决策今年体育中考及其他校园体育活动开展事项。(3月5日 新华社)
随着国家对体育提出新的要求,各地中高考体育改革进入探索和尝试阶段,特别是中考体育测试分值逐年提高,甚至达到跟语数外同分值的水平,变成名副其实的主科。中考体育考试成绩影响升学,显然可以倒逼和引导学校、家长和学生重视体育课程和体育锻炼,但要谨防中考体育走上“应试”跑道,成为学生“应试”新负担。全国政协委员、我国冬奥首金获得者杨扬聚焦体育中考的提案,值得教育部门重视和采取应对措施。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我国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得到巨大改善。但在身高、体重增加的同时,很多孩子却并不注重参加体育锻炼,肥胖、近视、耐力差等现象普遍存在,孩子们的整体身体素质下滑日益凸显。而以前完全追求考试分数的“应试”教育下,中考体育分值占比较小,测试成绩最高分与最低分之间,一般也差不了多少分,拉不开距离,因而,学校、家长和学生重视体育锻炼的动力就不大。部分学生仅在体育考试前几个月突击锻炼一下,还有少数学生干脆就放弃体育锻炼,反正分差很小,可在其他学科成绩中“补”回来。如此,体育教育就很容易被边缘化了。
中考体育变成主科,就不可同日而语了。试想,中考体育成绩占比大增,如果再不重视,就有可能在中考总成绩中因大差距丢分而影响到升学。此时必然倒逼学校、家长和学生重视体育,且学校在体育课程安排上,也会将其和语数外等学科同等对待。然而,中考体育也很容易走上“应试”教育的跑道,比如,在体育教学中,老师仅仅教授中考体育应试的项目,学生得不到全面的体育锻炼;在中考体育考试前几个月,为了提高中考体育成绩,甚至不惜过度加大对考生的训练强度,造成伤害学生身体的不良后果。这种“应试”的做法,往往适得其反,会让不少学生对体育产生厌恶情绪。而被动进行体育考试项目的高强度练习,必然会增加学生的压力,成为一种新的负担,与素质教育的美好初衷背道而驰。
全国政协委员杨扬的提案意义重大。体育教育重在引导作用,一定要以强身健体为目的,重视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其一,学校在教育教学中,要开足体育课程的时间,不仅教学中考体育考试的项目,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其二,要注重学生平时的体育锻炼和考核,并及时帮助学生纠正一些错误的训练方法,考前不进行超强度的训练;其三,中考体育考试不要“一锤定音”,可以尝试分阶段进行测试,让那些投机取巧、平时不重视体育锻炼的学生,一般很难取得一个较好的成绩。
总而言之,“运动不是为了考试”,中考体育勿成应试新负担。期待教育部门重视该提案,通过中考体育改革的探索和尝试,摆脱“应试”教育的窠臼,扭转中小学生不重视体育锻炼和教育的现状。
来源:红网
作者:丁家发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