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懿(西南科技大学)
如果你在凌晨的电影院看到穿着红色球衣的中年人,不用猜,他们是来电影院找《灌篮高手》的。4月20日,《灌篮高手》电影版在中国上映。上映两天,电影票房突破两亿,豆瓣评分高达9.1,引发了一众影迷“寻找、感慨和遗憾青春”的热潮。但可观的数据之下,对该电影是否消费情怀的讨论亦在发酵。高口碑和高评分则是对此争议的最好回应:就算电影是在“消费情怀”,《灌篮高手》也以“消费情怀”的方式给了青春一个体面的收尾。
争论从何而来?第一眼在大屏幕上出现的人物形象给了观众不小的冲击。电影版《灌篮高手》采用了3D建模2D渲染的技术,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线条原有的表现力和张力。《中国新闻周刊》对此写到,“从观感上看,球员们的篮球技术动作确实比20多年前更真实,面部表情也的确呈现出了一种‘医美过度’的感觉。”其次便是在剧情和节奏的安排上。电影选择以宫城良田为主线人物,却在回忆片段着墨过多,影响了观众情绪累积过程,“看完感觉怅然若失”。没有熟悉的主人公,也没有经典的《好想大声说爱你》和《直到世界的尽头》,奔着《灌篮高手》来的观众们发现电影内容和画面和预期中大为不符,由此发出了“消费情怀”的指责。
同样的指责,让人联想到于4月4日重映的《名侦探柯南:贝克街的亡灵》。同样是被冠以“一代人的青春”的动漫IP,“灌篮高手”和“名侦探柯南”却获得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论。与“灌篮高手”相比,“名
电影版《灌篮高手》回答了这个问题。作者井上雄彦回应到,27年过去,他的人生视角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他创作的故事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种变化与其主要读者群的心理相符。曾幻想将青春过得热烈又张扬的少年,在
这亦是对动漫创作者的启示。近年来,日漫国漫不断兴起,“二次元”从小众文化发展为有完整产业链、准确受众群的文化产业。这亦是对创作者的更高要求,如何在盈利诉求下保持作品内核,在更新迭代极快的创作环境中如何保持自身竞争力。应当被创作者谨记的是,商业诉求不应是唯一导向,且要学会在合适的地方停笔,将再创作、再理解故事的权利交给观众。
正如井上雄彦所说:“就像樱花总是一起绽放、令人赏心悦目,然后在很短的时间内一起凋谢,这样结束不也很好吗?”电影版《灌篮高手》带回了一代人的青春,却不象征着一个时代的落幕。《灌篮高手》讲述了友情、热血和遗憾的故事,而这些元素恰恰是构成青春的核心要素。也因永远有人年轻,《灌篮高手》的内核仍有着持续燃烧的可能。这也映证了,故事不必尽善尽美,IP也不必一年一拓展,围绕核心概念讲“好故事”,既能保证作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更能给读者一个怅然若失却心满意足的体验,让“青春”落幕得体面而深刻。
来源:红网
作者:梁思懿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