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妤婷(湖南师范大学)
近日,随着大地回暖、春意复苏,大学生们的地摊如雨后春笋般蓬勃而出,小红书、抖音上“大学生摆摊”的词条拥有着几百万的点击量,一时之间,“摆摊热”和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相互碰撞,媒体多篇关于大学生摆摊收入过万的报道也引发了大量讨论。大学生再一次被推至舆论风口。
有网友认为:大学生摆地摊是了解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能够较早体会到谋生的艰辛,也有网友认为:大学生卷学历卷绩点最后却干着没什么门槛的工作,是一种学历浪费,不如早几年出社会打工,早就能赚钱了。而笔者认为,面对大学生摆地摊现象既不可一棒子打死,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嘲讽大学生不学无术、学历浪费,也不可妖魔化地摊收入,不顾事实地鼓励大学生“放下身段”,投入无门槛或较低门槛工作。
梁启超曰:“百行行为先,万恶懒为首。”翻阅社交媒体平台上大学生的“摆摊日记”就可发现,摆摊是大学生们行动起来的有力证明,他们在行动中获得乐趣,创造价值。大学生摆摊多出于个人兴趣和学校创业课要求,摆摊说起来简单,其实内里大有玄机。从流程上来说,摆地摊必须要接触做生意的基本进程,进什么货、卖什么货要做好前期的市场调研,地摊选址要做好调研,进货之前要进行成本核算,进货的质量价格渠道都要把好关,要了解同类商品的价格,怎样与对手竞争的同时保证利润等等,这些都是宝贵的创业经验的积累。同时,摆地摊需要大学生们克服“社恐”,与陌生人交流,甚至用吆喝、叫卖等方式吸引买家,这无疑锻炼了人际交往能力。摆摊中发生的各种各样的故事也在无形中丰富了他们的人生阅历。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还在摆摊中注入了自己的“奇思妙想”。在大学生的摆摊故事里,拿货、卖货渐渐退隐幕后,创意成为了主角。有的大学生运用自己12G的冲浪速度和对同龄人心理的洞察,摆出了一个个看似离谱却大受欢迎的摊位:旅行青蛙卖孩子、买一个缘分、童年摇摇乐等,都契合了大学生们猎奇、求爱、追忆童年的心理特征,创造了一个个网络热梗;有的大学生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创业当中,从海报设计到自媒体推广甚至到微信社群运营,在收获了一批粉丝后,他们开始不拘泥于固定摊位,在各个大学开启“巡卖之旅”;还有大学生将自己的业余爱好与卖品捆绑销售,如:买手链送塔罗牌占卜等,既发挥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又卖出了产品,不得让人直呼:“还是大学生最懂大学生!”
这本是一段充实且充满乐趣的人生体验,但是出现在媒体报道上却变了味。艰辛的过程被省略,失败的苦痛被无视,惊奇的创意被忽略,只剩下了“大学生创业月入过万”“大学生摆摊还清200万负债”等字眼。这样大肆渲染盈利,一味鼓吹大学生摆地摊的报道没有点明:大学生摆摊创业,能够盈利在少数,如果没有一个职业或者创业规划,总是单纯的重复劳动,不能挖掘摆摊工作的延展性,在实践中发现新商机、总结新的经营模式,是无法实现个人的发展的。到头来,只会造成一定的重复劳动和学历浪费。而且大多数大学生摆地摊只是出于猎奇心理,作为一种课余兴趣。主打一个快乐体验,并没有长久打算,毕业之后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才是真正的心之所向。
一味鼓吹大学生用摆地摊来解决当今的就业问题,无疑是将社会就业矛盾引到了大学生自身不愿意“放下身段”上面,蒙蔽了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关注。对大学生自身而言,媒体的大肆鼓吹和网络平台的恣意渲染会造成“摆摊热”:人人觉得自己都可以,都要来分一杯羹。然而事实上,热度来的快,去的也快,很可能到头来热潮已去,摆摊亏本,求职无门,徒留无人理解的焦虑和迷茫。
希望社会能够认识到,摆摊是大学生生活多元化的选择项,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灵丹妙药”。高高在上的姿态,想当然的建议做不到真正的体察和共情。大学生缺的不是励志鸡血故事,而是困境被重视,迷茫被消解,声音被听见。想要鼓励大学生创业,政府和社会就要为年轻的创业者在政策、资金和培训方面予以更多支持,尽可能减少年轻人在创业中的冒险……只有权益被维护,生计被保障,大学生才能坚实地踏在社会的土地上,创造更高的价值。
来源: 红网
作者:程妤婷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