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大学生汉字书写仅得2分?警惕“失写症”无休止蔓延
2023-10-20 19:56:26 字号:

大学生汉字书写仅得2分?警惕“失写症”无休止蔓延

评论之星3.jpg

□杨轶 (郑州大学)

近日,湖北武汉一位大一新生参加学校组织的汉字听写大赛预选赛,满分100分仅得2分。这名同学称,自己是艺术生,高考后基本没再拿笔写过字。比赛是临时通知,也没提前准备,考试时觉得每个词都认识但却提笔忘字,只能疯狂写谐音字,看着答题纸被自己气笑。(10月19日《光明日报》)

其实不只是大学生群体,越来越多的人深陷在“失写症”(指由于在电脑上敲字缺少书写感,对大脑的语言中枢产生不了刺激作用,从而造成的失写现象)的文化病症里,提笔忘字、频现错别字早已成为普遍现象。

前段时间,话题#账与帐很多人分不清#冲上热搜,引发网友讨论。多个社交平台的官方协议中,将“账号”错写为“帐号”,如:“帐号与安全”“找回帐号密码”“解封帐号”“投诉帐号”……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专家表示,“账”“帐”不应混用,即“账号”不应写作“帐号”。

相关平台应担负起文化责任,尽快加以规范整治,不能让错别字成为流行语。在今年4月份,中国市场监管报发文《短视频错字怪字频出,该注意了》。文中表示有些视频作者故意使用错别字,乱改成语、用字母代替汉字等;还有为了规避平台对涉暴、涉黄等关键字的禁用,有意使用错别字作为替代。错别字频出势必会污染网络生态环境,给未成年带来不良影响,传递了不良的价值取向。

同时,我们也要拒绝网络烂梗,规范语言文字的使用。学校和老师要有意识地加强规范使用语言文字方面的教育,积极传播汉字诗词背后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让“栓Q”“666”“泰酷辣”等网络用语不再出现在未成年学生的试卷中。

尽管存在着提笔忘字等文化隐忧问题,但仍然有许多人坚守着传承中华文化、传播汉字之美的事业。陕西师范大学17年来坚持用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将其文化底蕴彰显于墨香汉字中。“今年的录取通知书采用汉泥封印和剪纸剪影的古朴设计,柔韧的宣纸配以老教授们的小楷书写,展示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印记,传承着历久弥新的国粹经典。”手落纸墨,笔写传情,不少网友表示:“独有一份温情在,会裱起来收藏的程度!”

近年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优秀文化节目火热电视荧屏。一方面,它向观众传递着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和美感;另一方面,其收视率持续走高本身也代表着观众对于汉字、诗词蓬勃旺盛的精神需求。因此,我们呼吁推出更多深耕优秀传统文化、传递汉字独特之美的节目,让更多人领略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熏陶心灵。

最后,我们也要保持清醒,认识到保持汉字书写的活力与生机任重而道远,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见效。汉字是我们民族独有的一种文化符号,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只有通过长期的努力和全社会的共同关注,才能让汉字书写的艺术得到传承和发扬。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不能用技术的快速发展代替对于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保持对于汉字书写的热爱与关注,让汉字成为我们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魅力。

来源:红网

作者:杨轶

编辑:张瑜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